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真正該恐懼什麼

2014年05月15日 09: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後,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自經區)的條例草案在臺灣立法機關再掀波瀾。一些反服貿團體也轉而反對自經區,理由之一是,如果讓大陸資金、勞工、貨品、服務業等進入臺灣,自經區形同“自殺區”。此前有人認為,臺灣反服貿實質是對大陸的恐懼。這番關於自經區的言論,無疑坐實了這種判斷。

  不用多説,10年前“恐懼説”都不可思議。多少年來臺灣人對於大陸無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享有優越感。曾幾何時,兩岸經濟合作優勢互補的最常説辭是,臺灣挾技術、資金優勢,大陸有勞動力、土地資源。通俗地説,大陸人多地廣,歡迎臺商投資辦廠。不想十幾年間伴隨著大陸經濟騰飛,臺灣經濟增長緩慢,雙方此消彼長,地位發生變化。在去年10月舉辦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與會者就提出,兩岸産業已由互補大於競爭,轉向競爭大於互補。而普通民眾可見的事實是,曾經HTC手機暢銷大陸,而今小米手機風靡臺灣;大陸消費者不再為臺灣品牌眼前一亮的時候,淘寶網購挺進了臺灣……

  “大陸那麼大、臺灣這麼小”,相比于“此消彼長”,臺灣人更傾向用這句話來解釋恐懼。但臺灣人越來越強烈的恐懼不安,背後的理由絕不僅僅是這亙古不變的事實。最近有臺灣媒體報道,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計劃實施3年,臺灣出口到大陸的總值雖有大幅增長,市場佔有率卻沒有水漲船高。該報道認為,ECFA早收實施效果不彰,期待大陸讓利的自由貿易不切實際,臺灣還需加強自身的産品競爭力。這篇報道多少透露出臺灣的不安來自內心的焦慮:一方面表示兩岸貿易要由市場自由調節,另一方面又抱怨大陸向臺灣讓利不夠。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是,一方面想要大陸讓利的經濟紅利,另一方面又憂慮臺灣經濟過於依賴大陸。

  “加深了解,我們的恐懼就會減輕。”居裏夫人的話用在這裡也很貼切。對於臺灣,大陸的讓利並非誘餌。在上個月舉辦的博鰲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表示,我們願意首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事實上,在去年6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已經有所體現。例如,開放臺灣電子商務業者在福建以55%股權取得大陸ICP(網路內容服務商)執照,當時算是獨一份。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電子商務市場尤其閃亮,去年交易額9.9萬億元人民幣,説全球覬覦也不為過。可惜結果眾所週知,兩岸服貿協議還在臺灣等待審查,今年上海自貿區已將這一比例覆蓋到所有外商。臺灣良機已逝。

  因此,此時此刻臺灣應該恐懼的不是大陸資金的進入——就消費市場來説,“這麼小”的臺灣實在不必敝帚自珍。真正值得臺灣恐懼的,是大陸乃至整個世界都不會為臺灣慢下腳步。(木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