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發展要給年輕人願景

2014年05月15日 10: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太陽花學運掀起的反服貿運動,讓兩岸的執政者和各政黨都大感訝異,驚懼他們對於青年學生居然如此疏離。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時候特別強調,會讓兩岸青年多交流。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在一項座談會上也提到,大陸會進一步聽取臺灣年輕人的意見,而且會更具體深入的提出新政策。臺灣《旺報》15日社評説:兩岸交流互動了30年,有關青年交流的政策幾乎是空白的,兩岸的青年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應該是兩岸和平發展大局中最不容忽視的一環。文章摘編如下:

  《服貿協議》本來是兩岸經貿交流進程中正常而必要的環節,不但可以協助臺灣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更是臺灣邁向區域經濟整合的踏腳石,不料卻在青年學生的抗議之下中挫,連帶的也影響了兩岸關係後續的進程。從太陽花學運中可以了解,朝野兩黨的政治號召已經無法吸引青年,對於大陸以及兩岸的互動,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儘管反服貿不代表“反中”,“臺獨”思想也只是幾位學運領導人的意識型態,學運能夠帶動學生上街,説明大多數青年還是關心自己的前景以及臺灣的未來。

  國民黨在兩蔣時代完全採取統一觀念的教育和政策,多數學生視統一為必然,不過那時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所謂的統一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現在看起來有點像笑話,但當年大家都這麼認定。等到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以後,改變教科書的內容,注入“臺灣獨立”的思想,加開工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觀念,時下青年多只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至於和大陸的未來如何,一般青年的態度是“再看看”。

  兩岸交流以來,國共兩黨最注重的是經貿領域的合作,有關青年的互動在政策上只有學生的就學交流。大陸對臺灣學生比照港澳學生,入學分數低於當地學生,算是一種優惠。但是陸生來臺則設了種種限制,除了限制省市,對大陸學歷只承認985高校;陸生來臺以後還有《兩岸關係條例》的“三限六不”,把政治上的對壘用到學生身上。種種政策上的約制讓兩岸青年高興不起來,交流都會有先入為主的障礙。

  至於民間層次的往來,則有很多學校之間、社團之間的邀訪,大陸對臺灣青年的交流泰半以旅遊為主,雖然落地接待,倍盡地主情誼,但是參訪過後沒有接續的互動,而且在行程中所見所聞全憑個人觀感,就像到其他國家旅遊一樣,很難在一兩次的旅遊中産生認同感。這樣的互動基本上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起不了積極作用。

  社評認為,兩岸之間的文化價值和生活差異更是讓臺灣青年不願意接受和大陸融和的關鍵。如果大陸的政治改革不能夠調合臺灣既有的民主人權價值,兩岸之間的鴻溝就很難跨越,尤其是年輕世代。

  而太陽花學運中的領導人都是“臺獨”意識者,説明瞭民進黨多年的選舉文宣以及在校園中的播種已經開花結果,“臺獨”意識一旦長成,要想改變的可能性就相對降低,等到形成鐵板一塊的時候幾乎就是和大陸對立了。還好在年輕世代中,“臺獨”派不是多數,多半還是維持現狀的觀望派,看看局勢如何演變再説。

  因此,兩岸青年交流的問題不會那樣單純與浮面,如果僅僅只是兩岸學生的交換就讀,兩岸青年的互訪或是舉辦幾場座談,是不可能産生共鳴與互信的。大陸方面劍及履及,很希望能夠傾聽青年世代的心聲,但是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無法靠單方成就,臺灣方面也有義務要為青年創造環境,讓他們對於兩岸和平産生認同感。以此看來,兩岸和平發展是一個長程的工作,從青年身上著墨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兩岸的執政者能拿出什麼樣的願景來吸引他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