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當民進黨在學生場邊插花

2014年04月03日 10: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330凱道反服貿活動,民進黨“天王”蘇蔡呂遊謝皆穿著黑衣現身,卻只能在場邊插花表態。對此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説:此一景象,不僅暴露民進黨在運動中找不到位置的尷尬,更凸顯了他們被青年軍“反領導”的窘境。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此次學運兩名主要領袖皆與民進黨素有淵源:林飛帆曾是蔡英文宜蘭競選總部青年軍,陳為廷則是楊長鎮苗栗競選總部青年後援會會長;他們的反服貿訴求,也如實呼應了民進黨一貫的“反中”立場。但在這場學運中,不僅國民黨被打得灰頭土臉,就連民進黨在場外靜坐、當拉拉隊的角色都深受約制,這恐怕是民進黨始料未及。

  儘管民進黨透過各種形式在側翼或幕後支援,但至少在外觀上,學生領袖在運動過程中刻意與民進黨切割;甚至可以説,正因為做了高度切割,才能成功為學運造勢。這種“尾巴搖狗”的現象,在反大埔、洪仲丘等事件中反覆出現,也説明民進黨的反對角色因過於僵化、投機和老套,已完全失去民眾的信任,更遭運動排斥。

  且看,在“立法院”被佔領兩周後重新開會的首日,“綠委”陳其邁趁著藍軍“立委”張慶忠正在發言時上前偷襲,往他身上潑了一杯水。經過一場學運衝撞,民進黨依然不改其低級、無理的問政風格,恰恰説明民進黨對民意的毫無自覺。可見,民進黨從來不覺得自己對民主素質需要負什麼責任,甚至以為自己的杯葛慣技還有市場;殊不知,新生代已經煩透了這些老套。

  社論説,我們不必過度高估這次學運的表現。除了學生的臉孔顯得相對清新,在論述上,他們的説詞和民進黨相去不遠;在組織動員上,他們相當倚賴綠營的各路支援。然而,學生和民進黨主導的群眾運動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對公共秩序的強調(攻佔“行政院”行動除外)。試想,如果凱道行動由民進黨主導,群眾能不發生衝突嗎?從這個標準看,陳其邁的自製能力,比起學生,簡直是幼稚得可笑。這也難怪,民進黨這次在凱道上只能接受青年軍的領導,事實上,綠營恐怕也叫不動這麼多群眾站出來。

  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素來退縮,一味強調不接觸;但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及臺灣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兩岸關係愈趨緊密已勢無可免,民進黨既有的“臺獨”論述不足以因應兩岸這種“既對立、又相依”的關係,更無從與大陸進行有意義的溝通磋商。若不摘掉“逢中必反”的帽子,民進黨便很難在選舉中獲得臺灣民眾足夠的支援而取得政權。

  這次學運的吊詭正在於此。表面上,學生主張與綠營的思維一致,似在幫民進黨拉抬聲勢;實質上,學生越是激越堅持,越是阻擋了民進黨調整轉型的出路,把它更推向“反中”的漩渦。也難怪,綠營“天王”甘願俯首坐在場邊接受學生指揮,因為那才是保險的策略。

  權謀機詐如民進黨,今天面臨的是:外不受社會公民信任、內則遭青年軍冷落的局面。搖擺久了,竟連自己的虛實都有點分不清,這正是民進黨今天的寫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