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應該拼“幸福經濟”而不是“數字經濟”

2014年02月05日 18: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4日發表社論,呼籲臺灣應該拼“幸福經濟”,而不是拼“數字經濟”。摘錄如下:

  一年復始,萬象更新。在除夕前一天傳來好消息,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保2有成,達到2.19%,但對一般民眾來説,顯然不如人意,主因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事,都還籠罩在悶的環境下,因此島內經濟研究機構對今年的經濟景氣都不敢過於樂觀;去年底發佈的成長率預測值落在2.7%到2.9%之間,近日因歐美經濟趨向正面發展,才逐漸調高為3.2到3.3%左右。

  不論去年的保2,或今年的保3,有無達陣,其實都是數字的變化而已,重點是民眾的實際感受。

  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常常失準,因為它涉及人類心理層面對消費態度的變動,也涉及了對經濟産生重大影響卻難以預測的政治決策,甚至行政基層對於領導階層能否穩居上位的判斷,會影響其是否全力遵循經濟政策的落實。再加上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各地的經濟透過貿易和投資互動,密切相關,島內經濟狀況能夠由島內政策影響的程度已經大幅下降。因此,有經驗的地區對於經濟成長數據,都只是“僅供參考”,不會將它當成是政績良窳的最重要指標。

  相較于經濟成長率,人民的“幸福指數”是否提升,是比較可以反映施政效能的。雖然經濟狀況的好壞還是會部分影響幸福指數的高低,但是家庭關係、社會聯繫、身體健康、居住條件、環境品質、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等幸福所涉及的面向,不管國際景氣好壞,卻可以透過各種方案的調整,讓它們逐步改善,累積為一個經濟成長率也許不算太高,人民卻滿懷幸福感的社會。

  這種道理非常簡單:即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零,也就是今年的收入和去年一樣,但如果社會充滿著“好人好事”,大家看到、聽到的都是充滿光明的社會事件時,民眾的感受當然是更為美好幸福的;會斤斤計較經濟成長率的人也會大幅降低。

  在這種認知下,全球主要的先進國家或地區都開始調查“幸福指數”,做為施政參考;馬英九也在2012年大選時宣示將進行幸福指數的調查,並由“主計總處”在去年8月底公佈了調查結果。調查發現臺灣民眾的幸福指數為6.64分,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所調查的37個對象比較排名為19,超越日本和韓國。雖然臺灣成績還算不錯,但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於今之計,應是由馬英九或江宜樺在一年伊始,宣示將以幸福指數向上提升若干名次,做為今年的目標,指示各項次指標的相關“部會”列為施政目標,全力衝刺以促其實現;特別是民眾的主觀幸福感,才應該是所有施政的訴求依歸。

  在這種理念之下,許多民眾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但可以用有限社會資源就可以處理的事務,才可能受到重視。例如,如何提供高齡弱勢族群網路培訓的協助,提高他們和社會的聯繫互動;如何設計社區活動讓參與的家庭親子互動更為良好;如何提供社會優勢家庭對弱勢家庭協助和互動的方案,來提升社會間不同層級互動以提高社會的溫馨感;如何解決遊民群聚久居,以免降低居住品質並對觀光産生負面影響;都會鬧區及巷弄淪為流動攤販的聚集地,長期干擾遊客及正規商務。

  這些臺當局高層往往不用心的“小事情”,卻正是經年累月形塑市民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但如果只追求經濟成長,不追求幸福指數的話,永遠不會被臺當局“部會”列為施政重點;而效能相對較差的地方政府往往就成為拖累政府形象的淵藪。

  我們誠懇地呼籲臺灣領導人,應責成相關部門以追求“幸福指數”的持續上升為施政目標;否則,臺當局進行幸福指數調查將變成另一項施政花瓶,勞師動眾、耗用資源卻反而製造民眾的怨懟。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