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吁全臺灣應用學習的心告別小龍年

2014年01月31日 15: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30日發表社評説,在這個除舊布新的日子,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告別蛇年呢?

  社評説,無可諱言,臺灣去年經歷了不少大事,如何從這些大事中學習,是臺灣進步的基礎。在內政上,“內閣”改組,江宜樺上臺,提出了核四停建公投的主張,卻始終過不了“立法院”這一關。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因捲入司法關説,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卻因王金平申請假處分而得以保留“院長”職務。七月份爆發了陸軍下士洪仲丘被虐死事件,促成了白衫軍運動,最終使得軍事案件回歸普通法院審理。此外,有關食品安全的事件連環爆,包括胖達人違法欺瞞使用香精於麵包,山水米以低價的越南米冒充臺灣米販售,2年內18次不合格,以及接下來一連串的假油事件,許多知名大廠都捲進去。

  在兩岸方面,貨幣清算機制正式啟動,寶島債開始發行,為兩岸金融合作開啟新頁。此外,去年舉行了第九次兩岸會談,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卻因為民進黨大力反對而至今無法生效。值得一提的是,兩岸的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在APEC會面。民進黨則是舉行了九場華山會議,熱鬧有餘,但成果不足,最後只有紀要而已。

  在“外交”方面,屏東縣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在臺菲的重疊海域執行捕魚作業時,遭菲律賓船隻以機關槍掃射,造成船上一人死亡,全民激憤,馬當局“外交部”嚴守立場交涉,最後菲律賓同意道歉賠償。此外,臺灣去年與日本簽署了漁業協議,這是經歷十七年空轉後獲得的成果,殊為可貴。

  社評指出,這些事件的發生與處理,屬於正面者,皆與客觀環境有關。例如中日漁業協議的簽署,與釣魚島日漸升高的危機有關;廣大興號事件的處理,也與國際社會的支援有關。至於屬於負面者,皆與臺當局的心態有關。一件又一件的危機發生,只説明瞭一件事,那就是臺當局只看當天的事,卻沒有看到風險。沒有風險意識,就無法預見危機,也不知道危機來時要如何處理。

  齊柏林的《看見臺灣》是最好的説明。臺灣自然生態被破壞,好像要等《看見臺灣》出來後,大家才警覺。我們可以預期,如果此片不出,臺當局也不會有什麼作為,直到再出大事後,才又討論一番。《看見臺灣》從一個高度的視角讓我們看見問題,臺當局也應該要從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角來看風險,只有看到風險,才能降低危機發生的頻率。

  舉例而言,臺當局發各種商標與認證,其中的風險在那裏?傻瓜也知道,這些認證並不代表沒有問題,但人民顯然過度相信當局,而當局則過度相信廠商,使得風險完全無法掌控。蛇年終究過去了,但如果臺當局不會學習,相信蛇年的惡夢不會消失。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