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尋找臺灣馬年的正向能量 樂觀踏實、行穩致遠!

2014年02月05日 16: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4日發表社論説,比起去年,今年春節顯然有更多吉祥話可説,像“一馬當先”、“龍馬精神”、“馬到成功”等等,跟馬相關的正面成語真不少,臺灣人是否願意學習用正向態度面對生活?走過“悶”與“假”縈繞不去的小龍年,相信很多人都期待馬年能多些希望、多些可激勵人心的正面能量;畢竟誰願意整天活在抱怨、咒罵和不滿中呢?

  社論摘錄如下:

  過去幾年,臺灣漸漸患上“唱衰強迫症”,不論遇到什麼情況,一律“罵了再上”、一律“先批評、先找缺點”再説。臺灣的好人好事往往要等到“外人”肯定或者發現了,自己人才會注意到。臺灣自己似乎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也沒有給做事的人掌聲與讚美的能力,有的,只是無盡的指責;一個“容錯率”這麼低的社會遲早會失去創新能力,因為逃避失敗,不懂得把失敗視為珍貴的經驗,就很難進步;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避免這個不好的習慣。

  臺灣人凡事有立場、凡事爭吵的源頭是政治上的藍綠對立,政治人物為其權力與政治版圖算計,不斷放大並且操作各式各樣的對立,有時甚至扭曲事實;於是,各種不同利益團體之間難以溝通,更別説達成共識了。看看“立法院”不同主張的“立委”諸公們,踹門、丟高跟鞋、綁架主席臺…一副全然無意溝通態勢;而本應引領社會思潮、成為眾人典範的社會運動者、文化人,對社會種種現象也常常採取全面否定、拒絕對話的倨傲態度。

  久而久之,臺灣人陷於集體混亂,沒有核心價值,缺乏自信:為官者“父子騎驢”,怎麼做都錯,以致于施政舉棋不定、朝令夕改、士氣低落;民間社會則“逢官必罵”、“逢富必K”,臺灣人仿佛成了“永遠的不滿足”─一個社會如果長期不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長處,慢慢就會出現負面的“自我預言實現”,也就是説,愈是認為自己差勁,表現就愈不理想,形成惡性迴圈,一路盤整而下。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不少社會賢達的憂心。如資深影人、今年金馬影展主席張艾嘉就引用音樂人林強的話指出:“臺灣真的很需要正面的能量,實在不想看到太多負面的能量。”知名的天使基金投資人李鎮樟也説,他發現臺灣人這些年來很不快樂、負面思想瀰漫,為了鼓舞人心,於是他和一些朋友發起了“101驚喜合唱”,希望能散播溫暖與愛,結果引發轟動,影片上傳後,已200萬人次瀏覽、35萬人次按讚。可見臺灣有多麼期待這樣單純、美好、散發正面能量的事與活動。對此,李鎮樟的體會是:感動與愛是具有傳染力的,只要開始,就會有人接棒。

  首先投入“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美國賓州大學教授塞格曼(Martin Seligman)曾針對業務人員做過一項長期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正面思考者的業績比負面思考者高出88%,幾乎近1倍;而負面思考者的離職率是正面思考者的3倍,可見,正面思考會帶來行動力、帶來美好的結果。而這正是目前臺灣需要的集體心理素質。

  臺灣産業成長受挫,影響出口成長動能,是“悶經濟”重要成因,但李鎮樟看到正向能量,他説,走遍世界各地,發現臺灣具有一項罕見特色:兼具傳統、高科技和創意産業三方面的能力,若能發展“軟硬結合”的産業,臺灣可以有很好的成功機會。

  我們與其不斷對“悶經濟”哀聲嘆氣,或許當局和民間更該做的是仔細盤點臺灣究竟有哪些優勢與特長,好好發揮、全力發展。無論個人或社會要蛻變,通常都要經過3個程式:結束、過渡與新的起點,過渡期也正是一個調整期,期間或有迷惘、陣痛,但證諸過往經驗,曾走過農業、製造業、高科技産業等,各個層次經濟轉型的臺灣,經歷的是螺旋而上的成長過程,也許很辛苦、也許有紛擾,但要有信心,流淚播種的,終必歡呼收割。

  馬年伊始,願我們共同許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一步一腳印,樂觀踏實,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