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

2013年05月08日 08:1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如果‘惻隱之心’變成‘我看你可憐’,如果‘雖千萬人吾亦往矣’變成‘老子跟你拼了’,當這些都成了我們下一代的口説與手寫,您能想像會是怎樣的光景?”民間團體“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近日在臺北召開記者會,要求臺當局加強國文教育。

  臺灣曾經有非常濃郁的國學氣氛,但在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的教改政策影響下,臺灣年輕人正和中國文化漸行漸遠,這一趨勢在國民黨執政後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讓《四書》重新成為必修課”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5月3日在臺“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臺當局教育部門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必修課程,並將課本的古文比例從45%恢復成原來的65%。

  臺灣老一輩人往往有不俗的國學功底。前不久,馬英九在一場演講中引用古語,表示“數罟不入洿池”是源自孟子與齊宣王對話,當場引發臺下“一片譁然”,因為這句話其實出自孟子與梁惠王對話。臺下許多聽眾對《孟子》的章節都記得清楚,因為他們都受過比較完整的經典教育。

  民進黨執政時期修改了中小學課綱,中文、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課程遭到了壓縮和篡改。《四書》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文言文比例減少。“臺獨”理念也滲透到了課本內容中,南京大屠殺從歷史課本上被抹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日據時期”變成了“日治”,國劇改成“中國京劇”、國畫改為“中國水墨畫”。

  這樣的教育下,臺灣年輕人的國文水準每況愈下,國族認同也産生了偏差。有感於此,著名詩人余光中集合一幫學者文人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這個團體從陳水扁時代就年年舉行活動,馬英九任臺北市長期間曾出席活動,並且表示“認同搶救國文的理念”,不過馬英九執政後,當局除了多了些正面回應,並沒有對課綱作出實質性修改。

  “臺灣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

  “昨天我在圖書館研究多元化策略時,來了一位可觀性很高的女孩,她穿了一條垂墜感很強的裙子,使我頻頻增加回頭率……”這是臺灣報紙節錄的一篇學生作文。

  島內記者採訪一所小學,同學們正在做成語接龍遊戲,一位同學認真地出了第一個成語“東施效顰”,孩子們很興奮,馬上有同學接上了“平平安安”,然後是“安平古堡”……“鐵面無私”,下一個是“斯斯感冒藥”!“藥”怎麼接,難不倒小朋友——“要死要活”!

  有關“臺灣年輕人語文正在變壞”的消息不時見諸媒體,引發社會憂慮。“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陸正在加強國文教育,“看看對岸的教育,我們應該警惕”。國民黨“立委”陳淑慧指出,現在學中文已經是趨勢,她的小孩雖然在美國出生受教育,但是連美國托育班的校長都會講漢語。

  余光中曾表示,全球只有4億人以英語為母語,但有13億人説中文,臺灣地區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臺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強調,漢語語文教育不只是背幾篇課文,更是品格教育,好的文章會對學生産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網頁上有一份聯署書,其中寫道:“由於有了統一的文字載具,五千年來,這幾經歷史淘洗的文化結晶,涵藏著各個區域族群的祖先們所融鑄凝聚的智慧,我們概稱之為中華文化,正是為了消弭區域族群間的歷史糾葛,開擴子孫萬代的視野與襟懷。”聯盟成員表示,希望搶救中文教育的工作,不要落入意識形態對抗,而能從文化的傳承與生産力競爭著眼,讓一切爭議回歸到專業。(特約記者 閔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