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南東山 咖啡花開

2013年04月26日 07:3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咖啡花開

  咖啡,誰在意的都是它的果實,如何烘焙,是否苦澀,夠不夠香淳,很少有人關注它最初的花朵。

  4月14日,行到臺南市東山區(縣市合併前為鄉),車子開始爬山,一叢叢綴滿乳白色花朵的枝條從一側的坡地上垂下來。坡地上豎著一塊廣告牌,上書:歡迎光臨觀光咖啡園。停車,進入咖啡園,主人黃春財是個溫和的中年人,説閩南話,回答我的問題時禮貌地用“國語”,但很費力。他説我們來得正巧,昨天咖啡剛剛開花,咖啡花期短,只有3天,我們巧遇盛花期。細長的5瓣花,十幾朵依偎成一個花球,襯著綠葉,將柔軟斜長的枝條裹個密密實實。花香就是淡的咖啡香,初聞是香,香中有清冽之氣,再聞又有苦的余味,不張揚不奪人,卻神秘獨特,令欣賞者一聞難忘。黃春財帶著我們在他的咖啡園穿行,花的白與香在空氣中流成一股泉,柔軟地涌動著,拍擊著人的身與心。

  黃春財不時停下來給我們講解一枝一葉,因為那裏面有他的心血和全家的生計。他蹲下身雙手扒土,有點得意地給我們看埋在咖啡樹下的滴漏式澆水管,水可直接滲進根部土壤,既省水,又不至影響花果。他説他的咖啡園每年開三季花(咖啡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開花次數不同),一棵樹上可能同時有這季的花和上季的果,果實隨熟隨採,所以都是手工採摘。手工採摘的咖啡豆保證都是成熟度最合適的,如果是大咖啡園,用機器“摘光”採,就既有未成熟的又有熟過度的,口味會受影響。採咖啡豆的時候,村裏的人會來幫工,幹一天黃春財付1000元(新台幣,下同)。他的咖啡園有1.7甲(1甲=10畝)地,過去是果園,10年前開始改種咖啡。因為地處三尖山下,就叫三尖山咖啡。問到銷路,他説自己是小農經營,規模太小,咖啡又分大小年,産量不定,沒法接商家的訂單,只是靠散客的口碑賣咖啡。記者推薦他網路銷售的方式,他説:“我可以讓我兒子試試。”

  黃春財改種咖啡,一是因為近幾年臺灣咖啡消費大增,二是東山素有種咖啡的傳統,現在正被臺南市重新打造成地方名産。早在日據時代,一位東山人在日本人的咖啡園工作,便帶回一株咖啡種苗種在東山,因東山有些地方在海拔800米左右,在北回歸線上,氣候、日照、濕度恰恰都適合咖啡生長,這株咖啡苗年年開花結果,山間的松鼠、鳥兒、猴子吃了咖啡果實,又四散開來排出咖啡種子,無意中成就了東山特殊的咖啡風味,咖啡種植因此興起。

  日本戰敗離臺後,咖啡需求減少,往昔的咖啡園都改回茶園果園。10多年前臺灣興起咖啡風潮,咖啡種植又相繼恢復。配合一鄉一特産的重振鄉村計劃,東山打造咖啡品牌,舉辦咖啡節,開闢咖啡一條街,希望以咖啡帶動觀光農業的發展。

  坐在三尖山咖啡園簡樸的咖啡長桌前,老闆娘端出剛煮的咖啡。好咖啡不需加糖加奶,咖啡的酸、澀、苦都柔和得不令味蕾反感,反而在淡淡的刺激後涌出甘甜,這一杯,就是這種感覺。面對三尖山,四週咖啡花開,雖然老闆的咖啡不便宜,400元一盒,內裝10包,比臺北超市裏的袋裝咖啡還要貴,但不少人還是放下杯子去買。因為咖啡就出自腳下這塊土地,也因為咖啡花正在身邊綻放。(記者 陳曉星 文\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