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朝野共識”路在何方?

2012年06月18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歷經四個月的爭論不休,美國牛肉進口案終於進入決戰關頭,但藍綠對峙不讓,讓臺灣“立法”機構再度陷入空轉。6月12日,臺灣“立法院院會”特別針對美牛案審議“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結果不出外界意料,朝野再次上演激烈對決,民進黨揚言“焦土作戰,全力反對”,國民黨則全面應戰。值得關注的是,朝野再次險些上演“全武行”,民進黨籍“立委”于12日早上7時開始持續輪班佔據主席臺,“獨派”更是組織五六十位民眾在“立法院”大門外舉牌抗議併發動“牛糞作戰”。經過一整天的攻防,藍綠雙方沒有達成任何朝野共識,而此時全臺灣面臨豪雨連天,多個縣市遭受重大水災,廣大臺灣百姓急切期盼朝野能夠為人民救災解困。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專論直言,我們不禁要問,在藍綠口水戰、“打架秀”下,臺灣各界千呼萬喚的朝野共識究竟路在何方?

  全文摘編如下: 

  美牛問題自今年1月成為臺灣輿論焦點以來,國民黨力主開放,民進黨則反對到底。如果僅是簡單的民生議題也就罷了,而偏偏美牛案錯綜複雜,事涉政治、經濟、民生等多項重要領域,對臺灣未來發展關係重大,影響深遠,如果處理不當,不只涉及食品安全,更攸關臺灣對美國經貿、政治關係,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朝野”角力由此受到高度重視。民進黨主張“比照歐盟模式,瘦肉精零檢出”,似乎最能保障島內民眾健康,但在實際上是根本做不到的。以萊克多巴胺為瘦肉精,可促使豬牛多長瘦肉而增加消費者購買欲,而此藥物可能對豬牛有影響,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足以證明美牛有害人體健康。 

  另外,在陳水扁主政時期,曾向世界主要貿易夥伴通報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量,民進黨其實早就知曉零檢出瘦肉精既無必要也不可行。更為重要的是,美牛問題不解決,“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恢復談判就遙遙無期。民進黨一方面批馬當局無能,一方面又阻撓馬當局推進TIFA,這明顯是一種自打耳光的行為。  

  民進黨明知美牛進口案關乎臺美政治、經貿關係,但為什麼還是一味堅持反對?為什麼民進黨不能協助馬當局度過難關?説到底,就是長期以來臺灣“政黨政治”下“零和博弈”的結果。多年來,國民黨與民進黨作為臺灣兩大對立黨派,“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兩次“政黨輪替”後,依然不改互相攻訐,內耗惡鬥的“傳統”。“民粹政治”大行其道,由此産生的“省籍矛盾”、“族群矛盾”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愈加成為藍綠政黨競爭的工具。而在這種大背景下,廣大臺灣選民始終沒有跳出政治人物誘人政治辭藻的迷思。因此,為了選民手中的選票,朝野政黨可以不計手段,不顧後果,甚至對選民開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也在所不惜。而在這樣的政黨競爭中,沒有比政策高低、比執政優劣的良性競爭,只有比口水、比無賴的惡性競爭。“朝野對話”及“朝野共識”也因此成為兩黨政治惡鬥的口號,甚至成為吸引選票的政治工具,更別説達成對臺灣發展有利的政策共識。 

  對此,民進黨人士也曾經坦率地承認,只有“罵”才有效果,只有“罵”才有選票,而出臺政策不但費時費力,最重要的是無論怎樣都會有反對者。與其費力不討好,不如一“罵”到底,罵到“大選”總會有機會贏得執政權。這樣一種耍賴擺爛、投機取巧的心態,在目前的民進黨中還是有相當大的代表性。從現實來看,民進黨也真的是説到做到:一方面民進黨時刻尋找國民黨的弱點和短處,一旦發現便見獵心喜,一番痛批猛打,借此拉抬自己的聲勢和民調;另一方面,民進黨作為典型的“選舉機器”,搞政治文攻武鬥樣樣在行,但在真刀真槍的施政決策上卻捉襟見肘,難為無米之炊,實在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政策牛肉。因此,民進黨莫不如直接“揚長避短”,將“謾罵”和“反對”的特長髮揮到極致,這樣才有可能反敗為勝,這就是目前民進黨的思維和心態。 

  而在“朝野”惡性競爭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朝野對話”也只能成為水中花鏡中月,不會有實質的推動,遑論民眾普遍期待的“朝野共識”了。從2008年第一任開始,馬英九就多次希望促成“朝野對話”,達成“朝野共識”,而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對馬的橄欖枝多次潑了冷水。儘管後來上演“雙英會”,但卻成為國、民兩黨角逐2012“大選”的前哨戰,口水戰中絲毫不見“朝野共識”的蹤影。而前些時馬英九再次向新當選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遞出“馬蘇會”的邀請,但截止目前蘇貞昌還處於模棱兩可的觀望態度。 

  其實,臺灣實現“朝野對話”,在多個領域和議題上坦誠交流,廣泛協商,包括政治、經濟、民生、兩岸等方面均有可能達到化解矛盾,減少歧見,增進和諧的目的。“朝野共識”在內容上可以包涵廣泛,在實現形式上可以靈活多變,但最核心的精神應當是“朝野”都應站在臺灣永續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角度,秉持“負責任,勇擔當”的公心共同引領臺灣走上振興之路。只有具備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朝野”同心協力,共克時艱,臺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眼下的臺灣已經陷入內憂外困的泥淖,島內美牛進口案、油電雙漲、復徵證所稅等一系列民生改革議題已讓臺灣內耗不斷,人民苦不堪言;而放眼島外,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飛速發展,求和平求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主題。反觀臺灣,如果“朝野”仍然不能團結一心,依然不負責任,不堪大任,只是出於一黨一己之私,因政治版圖的患得患失而內鬥不止,那麼到頭來不僅“朝野”在內耗中兩敗俱傷,而且臺灣的長遠發展及人民的切身福祉更會受到深重的災難。 

  退一步講,如果考慮到主客觀因素,“馬蘇會”不能在短期內實現,那麼國、民兩黨依然可以秉持為臺灣社會負責,為廣大人民謀利的公心,在理念上和行動上放下多年的恩怨與惡鬥,在內外施政上達成默契配合,這要遠比形式上華麗空洞的“朝野對話”更為實際,也更為有效。   

  作為在野黨的民進黨,應當做出積極的努力,民進黨可以從科學、專業的角度為馬當局作好政策配合,嚴把食品檢驗檢疫關,為人民負責。只有這樣,才可以顯現民進黨為臺灣整體利益出力,為廣大臺灣民眾把關的公心和愛心,這才是善意監督、理性進諫的在野黨所應為。  

  同樣地,包括油電雙漲、復徵證所稅等其他民生改革議題,國、民兩黨均要攜手並肩,與人民同舟共濟,這樣不但臺灣的永續健康發展有了保障,而且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講,兩黨均可以憑藉腳踏實地的政績贏得廣大選民的認同與支援,而“朝野”兩黨也會借由真誠合作實現互助雙贏,“朝野共識”才不至成為一句空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