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ECFA 朝野都該説清楚講明白

時間:2010-04-14 09:32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説,ECFA辯論月底上場,雖然整個協商過程,政客們永遠少不了的政治小動作不斷,但當雙方主帥上場之時,我們期望是看到一場理性、專業的辯論;更期望雙方能對社會大眾的疑義,清楚的給個答案。 

  臺當局推動ECFA,最急迫性的因素是今年起,“東盟加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上路,形成一個高達19億人口的經濟體,平均關稅一口氣由9.8%降至0.1%,其中有高達七千多種商品零關稅。兩年後,“東盟加三”自由貿易區也跟著啟動。 

  民進黨要講清楚的是:如果不簽ECFA,有什麼對策可消除臺灣被排除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外導致出口競爭力下跌? 

  綠營有人説:與其他區內國家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即可突破困境。這種無聊的話,就請不要再講了。東盟加一不是突然發生,早在2001年就可看到民間與官方各種評估其對臺灣影響的報告,執政八年,民進黨突破了嗎?與區內那個國家簽下FTA? 

  至於引用年初以來臺灣對陸港與東盟出口增加的數字,證明東盟加一對臺灣出口毫無影響,這種非專業到完全外行的話,更是甭説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及地區、哪個産業,在出口到特定區域時,面對比其他高的稅率,還會視為“友善、可接受者”。短期而言,市場改變不會一朝一夕發生,廠商或許能短暫忍受較低的利潤,但不可能長期忍受。換個角度看,如果臺灣企業原本經營能力較強,享受較高的利潤,但因關稅的不平等,競爭力因其他免關稅國家及地區而以低價搶市,臺灣企業只能回應降價,利潤降低。如果,臺當局有辦法爭取到平等的關稅卻不去做,才是失職。 

  更何況,出口競爭不是跟自己比而已,還要跟其他國家比。當東盟進口市場成長時,如果臺灣對東盟出口增加一成,但其他區內增加三成,臺灣就是大輸家。難道,民進黨不懂這個道理嗎?至於對大陸、香港出口增加,則明顯與過去一年多的大陸採購團來臺採購有關。把短期的數字簡化為東盟加一對臺灣出口毫無影響,是無知了。 

  而民進黨反對ECFA,甚至對與大陸的經貿往來都持抗拒質疑的態度;但擺在眼前的數字是臺商在大陸投資估計已達二千億美元,陸港佔臺灣出口的四成四,同時也是主要順差來源。那麼,民進黨也該説清楚,其對兩岸經貿往來的擘劃為何?如果當局真在今年簽下ECFA,萬一民進黨2012年重新執政,是否要廢止ECFA? 

  此外,當局一再強調簽ECFA後,才有可能與其他國簽FTA,觀諸其他主要國家反應,似乎ECFA的確可能有此“帶頭效應”。但做為負責任的執政者,也請説清楚:到底帶動效應有多少?是否能進一步承諾多久時間能簽下多少FTA? 

  社論最後説,我們期望,朝野的ECFA辯論,不僅是形式上達成政策辯論的目的,在實質內容上,更能以專業、不亂扣帽子的的內涵,對外界的疑問,説清楚、講明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