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無法運作的“國會”能把臺灣帶向何方?

2012年06月15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5日發表社論,針對臺灣的“立法院”亂象質問:停擺的國會,要把臺灣帶向哪?

  社論摘錄如下:

  當臺股欲振乏力之際,綠營“立委”攻佔了“國會”主席臺;當人們陷於暴雨侵襲的恐慌,民進黨“立委”卻橫臥在議事大廳鼾聲大作。當民眾在努力收拾家園、並因應週末可能來襲的颱風時,朝野“立委”繼續在那裏爾虞我詐,盤算如何把這場對峙之局撐到自己最後的勝利。

  然而,在美牛、證所稅或油電價等議題上,不論最後什麼政黨能宣稱自己“大獲全勝”,臺灣和人民其實都已成為朝野攻伐、蹂躪的焦土。4個月來,社會反覆爭辯這幾項議題,仿佛臺灣沒有其他值得關注的事;如今會期將近尾聲,大家希望“立法院”就這些爭議作個收場,在野黨卻根本不讓議事進行。

  民進黨下達的是120小時的動員令,臺聯黨則是5天4夜,也就是全體“綠委”要進行整整5天的浴血抗爭,焦土杯葛。以在野黨這等關心“國是”的熱情,如果用來舉辦5天的朝野大辯論,或許能博得民眾的注目和認同;但5天的拖延戰術,卻只是造成“國會”空轉,結果一事無成,這能教民眾茍同嗎?

  在野黨的如意算盤,是要借議事杯葛,凸顯執政黨的無能和蠻幹;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及社會氣氛的變化,這樣的大動作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原因是:第一,美牛案拖了7年,證所稅則是24年後捲土重來,多數民眾無不希望相關政策早日塵埃落定,不要再懸宕不決。第二,先前決策的顛躓,行政部門的溝通、説服不力固難辭其咎,但如今拍板定奪大權落在“立法”部門手中,議事卻無法進行,民意問責的箭頭勢將轉向一意杯葛的在野黨。第三,本屆新“國會”迄今尚無任何具體表現,而“立委”們平日領取的是“部長級”薪資,若任憑議事空轉卻毫不作為,豈非虛擲人民的血汗錢?“立委”平日齜牙咧嘴譴責官員無能,他們從鏡中看到的自己,又是什麼形象?

  簡單地説,無論綠營此次的戰術多麼詭奇,杯葛議事、讓“立法院”無法動彈,恐怕不是能為它贏得掌聲和人心的策略,反而暴露它自己的野蠻。再説,民進黨口口聲聲説反美牛、反漲價,目的是為了“順應民意”;事實上,在野黨如果對民意有任何尊重的話,讓“立院”朝野政黨依議事程式進行討論、辯證、乃至表決,那才是對民意真正的尊重,不是嗎?那也才符合民主代議政治的基本精神,不是嗎?

  目前“藍大綠小”的“國會”結構,是今年元月才經全體選民投票産生的“新民意”。不論是區域“立委”或經政黨票選出的不分區“立委”,都是“國會”兩票制底下産生的委員,各黨佔有的席次,反映的也是全臺民眾的集體傾向。在這種情況下,綠營用霸佔主席臺的方式來杯葛“國會”議事,説不客氣些,根本是在霸淩民意、玩弄民主,怎好意思説是在反映民意?若在平時,在野黨上演攻佔議事廳的戲碼,或許還能提供民眾幾日茶余飯後的談資餘興;但在大水來犯之際,民進黨不知見好就收,還繼續在議事殿堂高臥夜宿,那就難脫“不知民間疾苦”之譏了!

  民進黨的好戰,讓人咋舌。從這次120小時動員令的執行,更可看出民進黨這個“軍團”的亢奮與鬥志;相對的,也暴露了它的理性和智慧不足。民進黨在一次次的選舉中淪為“國會”少數黨,卻始終未能認清自己的局限何在,從這次的杯葛動員,它的非理性已一目了然。

  就算“立法院”是一座競技場,民眾希望看到的是朝野彼此“鬥智”,而不是“角力”;是全力“競賽”,而不是彼此“杯葛”。更別忘了,臺灣人民絕不像古羅馬人那麼殘暴嗜血,政黨不必動輒揚言“浴血”對抗,政客也別想把“國會”殿堂及民生議題變成政治鬥爭的“焦土”。

  一艘擱淺的船,哪也去不了。而一個無法運作的“國會”,能把臺灣帶向何方?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