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處理美國牛肉問題的經驗教訓

2012年03月08日 2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3日,臺當局“行政院長”陳衝宣示美牛政策的“三沒有”,“沒有任何承諾,沒有時間表,沒有預設立場”;3月5日晚間,臺當局“行政院”宣佈,在“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的“四條件”下,可望有條件開放美牛。  

  臺灣《聯合報》8日發表社論説,美牛議題有兩大焦點,一是科學論據,二是美國壓力。在臺灣,公共政策辯論的困難往往在於,正反雙方都不願打開天窗説亮話。美牛事件的癥結正在於:絕對反對美牛開放者不願理性面對“科學論據”,而馬英九當局方面則諱言“美國壓力”。  

  其實,馬英九當局對美牛問題的“科學論據”及“美國壓力”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故作“三沒有”狀,希望能經由開放的民主辯論,取得“順水推舟”的勢位;豈料,開放辯論後,反對聲浪挾民調優勢迅速取得上風,充斥媒體篇幅,甚至使相對意見出現寒蟬效應,事理並未愈辯愈明,反而使撕裂對立更趨嚴重。至此,馬當局非但失去“順水推舟”的勢位,反而處於“逆水行舟”的惡境。  

  先説“科學論據”。在經歷各方辯論後,馬英九當局在4日舉出第三次美牛專家會議的結論稱,“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食用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對人體有害”;若要較講究一些,此説可訂正為「(迄今)沒有科學證據」,即更精準。不過,無論如何,這應是目前可供參照的科學論據;持異議者或可提出種種“疑慮”,但皆無“科學證據”提出反證。另如楊志良雖認為,“馬當局若硬幹,須承擔政治後果”;但他也認為,數億美國人吃了十幾年,這就是最好的“人體實驗”。何況,全世界只有歐盟27國及臺海兩岸禁止“萊劑牛肉”,其他包括日韓在內,皆不禁或有條件開放,此亦可證明萊劑牛肉在科學論據上有其支撐。絕對反對萊劑牛肉者,可以強調其疑慮,但也須以科學論據回應科學論據。  

  再談“美國壓力”。馬當局起初矢口否認美牛議題與此掛鉤,謂與美國商務次長取消訪台亦無關聯,對美亦“沒有任何承諾”;這是唯恐陷於罵名,但這些皆非真相。馬當局的遮掩,使人覺得做作,不面對,不透明,且是自己丟掉了一隻有用的杠桿。果然,到了最後關頭,馬當局也從各個管道增加放出“美國壓力”的訊息。  

  社論説,美牛問題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在社會心理問題、産業利益問題及臺灣開放問題。關於社會心理問題,一方面是在政治上,其實陳水扁當局也承諾過開放美牛,畢竟日韓也挺不住。另一方面是在食品安全上,必須明確標示是不可退讓的底線,或者強制標示産地,可使對美牛有疑慮者不吃所有美牛,或區隔標示“含萊”及“不含萊”的美牛,讓消費者自主選擇。  

  産業利益問題,則是應儘量力守“牛豬分離”的政策,以保護本土養豬戶。如今牛肉棄守,牛亡豬寒,臺當局要力挺這個“非科學理由”的防線,美方亦莫為已甚,庶免激起更大的民憤。  

  評論最後説,可以不吸煙,但做不到不賣煙;擋不住萊劑美牛進口,但吃不吃卻有自主權。臺灣民眾也必會懂得在“科學論據”與“外部壓力”下如何因應,只要大家都能打開天窗説亮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