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發展文創産業 增強島內文化軟實力

2012年03月08日 09: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文化創意一直是兩岸關心的熱點話題。臺灣《聯合報》今日刊載亞太創意産業協會理事長暨法藍瓷總裁陳立恒的文章探討如何使島內的文創産業化,並持續成為臺灣的軟實力。

  全文摘編如下:

  身為臺灣文創人,我們已經等了很久很久,終於等來了“文化部”的成立,等來了一位胸懷大江大海的“文化部長”,我們自然也在等待,她那犀利多情的如椽大筆,是否能夠為臺灣的文化發展寫下一篇雋永序章。

  當然我們所等待的,遠不只這些。

  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起點,不是單靠一個部會、一名首長,就能定義它未來的版圖壯麗。隨著人員、預算等資源擴充,當局應該要讓“文化部”從此得以大刀闊斧的施展整合,達到事權統一、發揮綜效,改善以往“文建會”屈居於當局冷灶衙門的窘境,成為可以活絡各個關節的強勢部會;更要能貫徹可長可久的文化政策,凝聚民眾共識,佈局文化建設,活化臺灣土地上繼往開來的中華文化資本,為臺灣文創産業打造一個可以安身立命,方便走進國際市場的優勢環境,且讓民眾擁有均等機會,享受到文創經濟與人文精神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唯有達成如此願景,才值得我們所有的等待。

  而站在這個願景之前,我想先提醒即將華麗登場的“文化部”,要讓“文化”成為民生必需品之一,首先要著眼于攸關民生的“文創産業化”。

  今時今世,非産業化不足以永續軟實力,因為沒有産業化,就沒有大市場;沒有大市場,就無法擴大就業;沒有相當數量的從業人員,就無法加強文創活動在國際、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力,導致無法刺激更多的民眾參與和資源投入。這就是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發展文創産業的原因。也正因為臺灣文創沒有産業化,所以“文化創意”永遠被定位為在水一方的縹緲佳人,美則美矣,都是形而上的追尋,走不到千家萬戶的生活裏。

  吊詭的是,大部分的文化創意其實是很普羅(大眾)的,它無論是一個內容,或是一項産品,皆是因為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緊密聯繫,於是被賦予了存在的價值。由古至今,文化創意從來沒能自外于經濟貿易,因為沒有市場的文化形式,就像一艘沒有舵手的輪船,也許貨艙滿載,卻難以靠岸。

  一言以蔽之,臺灣的文化未來,掌握在3個月後將左右文化政策的主事者們的手裏,至於能否勝任“固我根本、養我命脈”的重托,吾人深切期盼,他們值得我們這麼多年的等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