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全球經濟失衡下臺灣的應對之道

2011年10月10日 13: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年中以來美債及歐債危機接連引爆,使得全球經濟失衡危機再度浮出臺面。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10日發表評論文章對此作出分析,並提出四點因應之道。

  2008年9月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風暴,2010年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然而今年年中以來美債及歐債接連引爆,使得全球經濟失衡危機再度浮出臺面,臺灣亦得面對此一變局,並加以因應。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10日發表社論指出,雖然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有復蘇的態勢,然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尚未解決。在美國方面,2008年9月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之後,美國分別採用兩次量化寬鬆政策,雖然解除美國境內金融體系的危機,但卻造成幾千億美元在市場上流竄,以及進一步擴大美國債務,美國必須通過《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控制法案》提高舉債上限,才能增加2.1兆美元的舉債,讓美國政府債務撐到2013年年底。法案雖然實時通過,標準普爾卻將美國債信評等降級,美國公債從全世界最安全的資産寶座退位。即使聯準會(FED)于9月底宣佈以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振興經濟,壓低長期利率與活絡信貸,然而市場的不信任感,使得全球股市動蕩不安。 

  另外在歐元區,歐債危機也蠢蠢欲動。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透過全球金融體系操作而波及歐洲國家,繼冰島、愛爾蘭、葡萄牙等國面臨國債償還困難,希臘也面臨抒困危機。今(2011)7月底,歐盟雖然同意對希臘提供第二輪的紓困,然而歐元區各國金援卻因希臘無法削減赤字而駐足不前,隨即引發金融市場對希臘債務即將違約的強烈預期,並進而波及西班牙、義大利等其他高負債國家。持有大量希臘公債的歐洲銀行被拖下水,9月中旬系統性金融風暴一觸即發。除了德國總理梅克爾公開表態不會讓希臘違約,歐洲央行亦緊急宣佈將與美國、日本、英國、瑞士央行連手提供歐元區銀行美元貸款,才暫時解除警報。 

  大陸經濟成長相對快速,雖有通膨及房地産過熱的隱憂,然而相對歐美,經濟情況仍相對穩健,全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預測中國大陸今年仍有9.2%的高速成長,明(2012)年及後(2013)年也預計有8.3%及8.6%的成長,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大陸將是前三大經濟體中,成長快速的地區,也是未來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當前不樂觀的全球經濟局勢,除了促使歐美等先進國家面對外債高築、失業飆高、産業結構調整等現況,以往以外需為成長主要動能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必須檢視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 

  展望未來,不管未來外需是否仍扮演重要的經濟成長動能,促進內需帶動成長,將是這一波經濟結構調整時必須努力的方向,以便逐步減少長期過於依賴出口經濟成長動能,降低本地區經濟成長易受到國際景氣影響的負面衝擊。以此觀察全球失衡下之臺灣因應對策,臺灣可從以下方式對症下藥: 

  第一,臺灣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內需市場規模小,繼續運用出口擴張、吸引外資進駐以促進成長有其必要性,因此,開放鬆綁仍應是促進出口、吸引外資的不二法門,仍應戮力推動。 

  第二,環顧未來各經濟體現況,未來兩年前五大經濟體中,仍以大陸經濟成長速度最快,面對大陸推動擴大內需的契機,應協助企業運用此一商機,壯大臺商,並透過運用大陸經濟持續高速成長趨勢,減緩全球經濟不穩定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在做法上,除了藉由已有的搭橋項目平臺繼續進行兩岸産業合作及試點合作,金融及物流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更需要藉由兩岸經濟協議及後續協議落實合作契機。 

  第三,臺灣雖然內需市場規模不大,為降低全球景氣動蕩之影響,刺激內需仍有其必要性。除了促進投資之外,當前最重要的還是提振消費。由於消費暢旺與否與所得有緊密的關聯性,若失業飆升,或是個人所得長期沒有成長、臨時派遣工作所造成的所得不穩定感等,倘若再伴隨物價上揚,都會使消費不振,而消費不振又會進一步影響國內投資意願,因此,全球在面對不景氣之下,均是朝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所得等方式提振消費,才有可能擴大內需。 

  第四,在歐債及美債風暴下,歐美各國都面臨到重整財政紀律的問題。臺灣在當局努力下,是少有的零外債經濟體,十分難得,未來若必須以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景氣時,若能同時考慮財政紀律及稅務公平,將可降低臺灣可能發生金融風暴的機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