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老化地圖”令人矚目 當局壓力凸顯

2011年07月13日 10: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島內健康機構近日公佈臺灣“老化地圖”,令人矚目的是共有二十三鄉鎮市區老年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其中光臺南市就有龍崎、左鎮、大內、後壁、白河、東山六個行政區。

  臺灣老齡化問題凸顯,13日,臺媒《中國時報》和《工商時報》不約而同對此發表評論,指出老化海嘯襲向臺灣,臺當局已感受高齡化趨勢的壓力,這項非常具有政策參考價值的社會調查分析,應是島內各縣市首長施政的重點。 

  《中國時報》評論指出,觀諸這些“老扣扣”的鄉鎮市區,首先可以發覺大部分屬於農漁村地帶的區域,適值最近討論農業發展瓶頸,論者亦可順帶提及農漁村青壯年人口高比率離開故鄉到都會區覓職,是否與農漁業發展前景未明息息相關,農漁村附加價值産業無法順利轉型抑是可能主因,“老扣扣”代表著該區人口社會增加率呈現衰退,人口遷出大於遷入導致社會凈流出現象,而自然增加率又因少子化關係無法成長,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情境。另外,這些“老扣扣”區域還有更棘手的背後問題,即它們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有的甚至還是靠外籍配偶人口比例在支撐,這更加顯見“老扣扣”的區域不僅年齡老化,可能連經濟競爭力都大不如人。 

  評論認為,面對“老扣扣”,政府不能“惦住住”,地方政府可往“銀發村”的方向規畫,或以“樂活村”為名重新包裝地區新風貌,當然這些規畫都要投入相當預算才能説服當地居民並有效執行,所以地方政府不能只把“老化地圖”當成數字新聞看過便罷,要積極備妥解決對策,人口老化和少子化與就業機會都有連結性,面對老化的警訊,當局必須足夠關注才能回春。

  同一日,臺灣《工商時報》也發表署名文章説,老化海嘯襲向臺灣,臺當局已感受高齡化趨勢的壓力,例如勞動力短缺,因應的對策,除鼓勵生育外,也在思考開放白領技術移民,就長期努力而言,這些都是對的方向,但最實時,且最應該做的,是提升中高齡的就業,扭轉他們成為職場勝犬。 

  文章分析認為,臺灣的就業市場恒常存在著矛盾現象,臺當局雖然在2008年跟上“延退”的國際潮流,將強制退休年齡由60歲,延到65歲,但是近10年來,人力市場流行的卻是優離早退。 

  最早是來自科技精英,在員工分紅尚不須以市價課稅以前,他們一天工作逾12小時是常事,滿手股票,在耗損健康後,40歲出頭就決定急流勇退。 

  接著,臺灣掀起並購潮,金融、電信、科技,無論願不願意,並購之後改組,不符組織需要的人,領了資遣費就得走人。2009年發生金融風暴後,僱主為壓低成本,增加毛利,最直接的辦法也是裁減人力。最近,則是公教人員接棒,因為臺當局將在明年大改組,簡並了組織,自然有多餘的人,申請離退者,薪資替代率高達8成,個人雖可享清福,但猶可工作卻不工作,于社會與個人都是損失。 

  據《工商時報》載,在臺灣,50~54歲的勞動參與率約為66%,55~59歲是51%,而60~64歲為31%;在日本,這三個數字分別是82%、76%、54%;在韓國,則為71%、63%、52%,是臺灣的中高齡比較偏好歸隱山林,或是經濟準備已充足?文章認為,就業市場不利中高齡就業,才讓他們成為職場敗犬。 

  一般企業認為,中高齡體力差、反應慢、醫療保險成本高,而寧可雇用初入社會者。其實,40、50歲,乃至超過65歲,只要不與年輕人比體力,這些“精壯”人士的專業與經驗,仍可對企業有所貢獻。 

  文章建議,為引導企業進用中高齡,可參考國際推動漸進式退休,並思考在勞健保投保方式上,允許再就業的中高齡與僱主有協商空間等。臺灣已經少子化了,莫讓這些可用的人力再流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