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陸生赴臺不應流於意識形態

2011年06月09日 10: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今年首度正式招收陸生,由於諸多限制,導致結果不佳。香港中評社今日刊文指出,臺灣這些年來,由於薪水偏低,人才大量外流,從大學教授、科技業、金融業到服務業,都有亞洲各地企業前來挖角,人才流失已經成為臺灣的“問題”。 在嚴格限制陸生在臺不得打工等“三限六不”政策下,亦可看出臺灣受意識形態禁錮,對提升競爭力的消極態度。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今年首度正式招收陸生,研究所昨日率先放榜,核定招收名額653名,最後只錄取248位,缺額高達405名,達到6成多。在嚴格限制陸生在臺不得打工等“三限六不”政策下,此一結果吻合了外界預測方向,亦可看出臺灣受意識形態禁錮,對提升競爭力的消極態度。 

  臺灣今年首度開放陸生到臺灣修習學位,研究所招生以優勢甚強的公立大學為主,都尚且如此;下一階段大學部(本科生)招生,主要是私立學校,且不乏一些臺灣學生都不想讀的後段私立學校,錄取的質與量更無從樂觀。臺灣這整個現象與歐美、新加坡、香港等地大學砸重金在全球搶優等生、吸收人才,大相徑庭。 

  才放榜幾小時,臺灣第一學府、臺大副校長陳泰然昨天已經忍不住開炮,重批臺灣價值觀有待改進,沒有國際觀、教育觀,對陸生赴臺限制太多,沒有為校園多元價值著想,從政治角度切入,應該要改進,要落落大方,不要把陸生看成是小偷、敵人、壞人,“怎麼可以這樣?” 

  陳泰然副校長講到了重點。臺灣迄今連招陸生目的都沒有一個清楚輪廓。絕大多數地區招收外來學生,都隱含著吸收人才,延伸影響力目的。 

  臺灣招收陸生若要移植歐美大國、新加坡、香港的戰略模式,就得想辦法去搶最好的人才。但由於臺灣的大學在全球排名並不耀眼,要搶大陸一流學生本來就吃虧,再加開工當局呼應綠營設下的“三限六不”,規定多如牛毛,一流學生選擇性極多,根本沒興趣到臺灣來被歧視。 

  到現在,臺灣招收陸生變成是“商業行為”,因為臺灣前幾年開放了太多大學,一些私立大學招不到學生,瀕臨倒閉,各校都看準大陸大學窄門不易進,多出來的生源可以挹注臺灣,拯救後段私校免於倒閉。 

  這當然是很荒謬的事,更是海外各地區不可能發生的事。整個亞洲都在搶人才,只有臺灣無動於衷,還變相把有機會入臺的一流人才往外推。 

  臺灣這些年來,由於薪水偏低,人才大量外流,從大學教授、科技業、金融業到服務業,都有亞洲各地企業前來挖角,人才流失已經成為臺灣的“問題”。 

  然而,這都是歷任政府政策的問題,臺灣過去這10多年來孤注一擲,全力發展科技産業,雖有不錯成績,但除了以代工為主,獲利相對有限,科技業用人不多,為降低成本生産線多數外移,對臺灣就業市場幫助也有限。臺灣對外又採取“鎖臺政策”,對外資設限、對陸資、陸客嚴格管控,臺灣只有2300多萬人,內需市場有限,工資當然拉不起來。 

  前高雄縣長楊秋興日前應中評社之邀到香港參訪,即感嘆臺港兩地的強大落差,臺灣約2300萬人,一年觀光客只有500至600萬人次;香港約700萬人,去年就有3600萬人次觀光客。如果臺灣的觀光客能像香港一樣,達到人口數的5倍,香港百業蓬勃的景象想必也會在臺灣出現。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