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推進教育交流理所當然

2010年08月23日 08:02:00  來源:
字號:    

  在民進黨頑固抵制了兩年後,臺“立法院”終於通過採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臺就讀的相關法案。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1日發表點評文章指出,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既要與國際接軌,又不可回避大陸的必要舉措,也落實了馬英九競選時的政見。

  文章説,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大陸和胡錦濤會談時,雙方都同意派遣學生到對方留學。今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赴北京和大陸國務委員劉延東會談,商定落實奧、胡共識的作法是:美國于未來4年派遣十萬名學生到大陸留學,大陸于同一期間派遣一萬名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去年,日本首相鳩山在北京的中、日、韓三國高峰會議上,提議建立“亞洲校園”,獲得胡錦濤與韓國總統李明博支援。今年春天,日本據此辦了三方大學校交流會議,大陸將於今秋接手主辦這項會議,明年春天再由韓國接手。

  上個月,大陸和東盟十國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教育交流會議,決定未來十年,大陸將提供一萬名獎學金給東盟學生,並在2020年之前實現雙方互派十萬名學生的計劃等。

  文章指出,由上可見,美國、大陸及亞洲各國和地區都在積極推動教育交流,而且是由各地區領袖親出主導。因此,馬英九在競選期間主張採認大陸學歷與開放陸生來臺,十分具有遠見。近日,他再強調這些主張有利於兩岸和平,亦屬正確。希拉裏也曾針對上述“美中教育交流計劃”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可以獨自解決問題”,“相互學習與了解得更多,共同擁有的機會就更大。”
  
  文章最後説,其實,臺灣的作法已經很謹慎,甚至保守,只採認41所大學高校學歷,一年只開放2000名陸生來臺,儘管如此,民進黨喉舌的《自由時報》仍發表社論抨擊“後患無窮”,所謂“馬英九搞教育文化洗腦,從根消滅臺灣認同,其心可誅”。相較于上述包括大陸在內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大力推動教育交流,“獨派”的“鎖臺”思維令人浩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