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貽笑大方的陸生來臺就學辦法

2011年01月06日 08:13:00  來源:
字號:    

  臺灣《旺報》6日發表社評説,鋻於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早已轉變為人才爭奪戰,世界各地無不積極地爭取他地優秀人才前來就學或工作。臺灣反而逆向操作,針對陸生來臺就學設立所謂的“三限六不”門檻。臺當局“行政院”日前核定陸生來臺就學的兩個子法“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及“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修正案)”,就充斥了歧視性的規定,違反文明社會重視的人權理念。

  社評指出,前述兩項辦法的“立法”宗旨,顯然不是從兩岸年輕一代建立共同價值觀的角度去思考。臺灣朝野政黨的“立法”初衷,只是為了解決臺灣的大學氾濫問題,“立法者”的心裏充滿著利益算計,想的是如何賺進大陸人的錢,卻無視于為下一代的兩岸關係,從事搭橋與鋪路工作。這樣的陸生來臺就學辦法,呈現不出對兩岸關係的宏觀視野,也看不到馬英九具有加速融合兩岸青年政治價值觀的使命感。

  對自詡為文明社會的臺灣而言,臺當局“行政院”核定的這兩項辦法,無異是一大諷刺。朝野政黨粗暴地把陸生視為外來掠奪者的防備心態,以及對陸生基本人權的踐踏,除了會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之外,也讓臺灣處處強調兩岸要對等的立場,不攻自破,長期來看絕對不利於兩岸後續的交流與合作。

  社評説,毋庸置疑,臺“立法院”對陸生來臺就學設下“三限六不”,出發點當然是不希望它對臺生産生排擠效應。“教育部”明定招收陸生總額,以全臺招生總額的1﹪為限、當局不編列陸生獎學金的預算、明文規定陸生不能打工、限定1992年9月至2010年9月獲頒的大陸學歷,必須經過“教育部”的學歷甄試,才能取得部頒同等學歷證明等規範,其實展現的都是小格局的政策與為政者心胸的狹窄。

  社評指出,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其實是兩岸關係難得的歷史機遇。兩岸關係的前景主要取決於年輕一代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基本認同;換言之,雙方的價值觀愈趨同,兩岸就愈可能長期維繫和平發展態勢。陸生來臺就學,反映的不僅是推廣兩岸文化交流與價值融合的政治理念,它也是兩岸青年對共同新價值的追求。希望下一代的兩岸關係,能更著重于開放、多元、前瞻、創意與包容等多元特徵。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