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解析兩岸經濟復蘇所面臨的“攔路虎”

2009年08月19日 15:21:00  來源:
字號:    

  發生於一年前的全球金融風暴,對各經濟體造成全面性的衝擊,各國地區也只好紛紛使出降息、紓困、擴大內需等非常手段。在歷經將近一年的積極搶救,今年第二季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的數據似乎已經呈現觸底回春的兆頭。其中尤以大陸的總體經濟表現,在眾多地區出現GDP負成長的情勢下,到今年第二季仍能保持7%以上的成長率,因此國際間普遍認定大陸將有機會率先復蘇,甚至被寄望可以成為帶動全球經濟走出金融風暴泥淖的領頭羊。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説,就在全球普遍看好,而不再是唱衰大陸經濟發展前景之際,昨日香港文匯報卻引述大陸經濟觀察家的分析,指出大陸事實上正面臨了外需萎縮、信貸高企等七大難題,有可能成為大陸經濟未來持續復蘇的“攔路虎”。文匯報此一專題報導,即使不是空谷足音,但在各方的樂觀估計中發此異聲,確屬不平常。而綜觀其所列舉的七大難題,由於有具體數據支撐,算得上是信而有證而非只是危言聳聽。但是更值得臺灣參採省思的是,大陸經濟復蘇所面臨的七大難題,對臺灣而言,其實有高度的雷同性,只是我們卻少看到此間的經濟學家或財經智庫,曾經提出如此完整而有系統的針砭分析,我們看到的只是劉兆玄和財經主管部門,對相關經濟數據跌幅趨緩的沾沾自喜和自我感覺良好。

  社論指出,大陸經濟觀察家所列舉經濟復蘇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外需低迷、內需乏力。包括在今年上半年GDP7.1%的增長中,出口的貢獻率是負41%,顯示外需的嚴重萎縮仍在繼續,而內需的增長並不足以抵消這個缺口。而臺灣的情形又是如何呢?今年7月的出口年增率仍是負24.4%,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將是負4.25%,客觀顯示臺灣外需低迷、內需乏力的情形遠比大陸嚴重,又如何盲目樂觀預測臺灣經濟將快速復蘇回春。

  其次,第二個難題是信貸高企,催生泡沫。統計今年前7個月,大陸的信貸規模接近8兆人民幣,遠超過今年5兆的目標數,而大量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房市,催生泡沫,也使得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難度加大。關於這一點,臺灣的情形也不遑多讓,在經濟基本面尚未全面好轉的情況下,股市與房價的漲幅過大,只會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帶來新一波金融泡沫的隱憂,但當政者卻似乎視為政績指標。

  大陸的第三個難題財政吃緊壓力加大,統計前7個月全國財政總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5%。大陸的經濟學家如果因為這樣的數據就引以為憂,那麼看看臺灣光是今年7月賦稅實徵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8.3%,那豈不是要被壓垮了。可是我們的財經官員卻似乎老神在在,即使面對八八水災勢必要另舉新債,也一副債多不愁的樣子。

  社論強調,大陸經濟復蘇之路所面臨的四到六的難題,包括産業轉型困難,節能減碳工作有弱化傾向,污染減排和環境監督難度增大;在農村要實現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以及在一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生産經營比較困難,一直面臨倒閉風險。綜觀這三項所謂的難題,對臺灣來説則似乎早已見怪不怪,麻痹到不當成是難題了。令人憂心的是,這一次的重大天災,結果可能會使農民更加貧困,中小企業更無力轉型,為了救急同樣也可能增加環境監督甚至污染減排的難度,而這些難題,對於已經焦頭爛額的馬政府劉內閣而言,顯然是既無心也無力肆應了。

  大陸經濟復蘇的第七道難題則是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包括有逾30%的大學畢業生在待業中,也包括企業下崗或破産職工的再就業等。不過,這是宏觀的現象,事實上近來珠三角已因外銷回穩而再度出現缺工現象。但臺灣的失業率一直是居高不下,“八八水災”則只會雪上加霜,當前這種就業嚴峻的情勢,還真不知道馬英九究竟打算如何來紓解。

  社論最後總結説,其實,臺灣所面臨的經濟難題可能不只這七項,重點是大陸的情勢相對比臺灣好,但彼岸卻還有此憂患意識。臺灣難道還能繼續的自我感覺良好,或以為守株待兔,經濟就自然會好轉?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