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民族振興的“軟實力”

時間:2009-07-24 15:20   來源:台灣網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十一日至十二日在湖南長沙舉辦,出席論壇的兩岸各界代表五百三十多人,來自臺灣的代表團二百七十人,包括了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無黨聯盟、民進黨籍人士以及業界精英等,既範圍廣泛,亦極其代表性。而且,參與採訪報道的境內外媒體竟高達七十七家,記者四百多名。歷時兩天的論壇以文教為主,經貿為輔。主題為“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內容包括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拓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等議題。這是一次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盛會,無論是在現階段或今後長時期必將産生重要影響。

  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胡總書記五月二十六日會見吳主席時,在“新六點意見”中又再強調,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潛力,也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要比以往更努力地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王毅主任七月十日下午到長沙黃花機場迎接吳伯雄主席一行時表示,本屆論壇以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這是胡錦濤總書記與吳主席今年五月會談時達成的重要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需要經濟動力,也是需文化動力。可見,在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以文教為主題的論壇舉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以經貿為主題的前四屆論壇之後,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不斷深入,成果源源而至,已形成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令人欣喜振奮的全新局面。然而,良好的兩岸關係的永續發展,必然是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及在其他領域的逐步拓展。筆者認為,為改善兩岸關係,實現兩岸關係歷史性轉折和重大突破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在具里程碑意義的兩岸“三通”基本實現,已首戰告捷。同時,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橋梁已經建立,而在現階段,文教領域的全面交流合作已顯得更為必要和更加重要。

  馬英九曾經提到過“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筆者認為,目前兩岸的良好局面,從現象看來,得益於看得見、摸得著、有直接實惠的經貿往來無可否認。但實際上,文教方面早已“悄然進行”並産生了積極的作用。賈慶林在論壇開幕式致詞中提到,自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八年底,大陸方面應邀赴臺的文化交流項目有四千五百多項,四萬四千多人次。大陸有二百九十八所高校與臺灣一百零八所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約二萬名臺灣學生來大陸就讀。由此可見兩岸文教交流之一斑。但也可以看出,文教交流,有偏于大陸方面的單向之嫌,距“正常化”尚需雙方共同的巨大努力。此次論壇作為可直接溝通的平臺,達成的共識,有助於今後兩岸的文教交流由單向轉為雙向及有助於拓寬領域、豐富內涵。筆者認為,假以時日,文教交流後起直追,與商貿往來並駕齊驅,相輔相成,兩岸關係必然有激勵人心的新突破、新飛躍。中華文化是無形的精神紐帶,其“軟實力”的力度對於維繫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朝著共同的美好願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至關重要。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于十二日下午圓滿閉幕。論壇通過了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共同建議”,對於“共同建議”六個方面的二十九條具體建議。國共兩黨高層都予以高度肯定,賈慶林主席認為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吳伯雄主席認為:“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在促進兩岸的互信和互惠上有相當重要和具體貢獻。”“使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未來,尤其是中華文化能否屹立於全球多元文化之中,併發揮領導角色的願景,更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王毅主任對論壇的成果作了十分精闢的概括,認為“共同建議”充分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新形勢下加強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揭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在兩岸文教交流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強調文化和民族認同是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意志的根基所在;以及是為加強和推動今後兩岸文教交流“提出了總體思路”,“描繪了藍圖”,“打下了基礎,”“提出了很好的政策性建議”。

  筆者認為,這次以文教為主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成功舉辦,不僅是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新要求,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內心的強烈願望。誠然,正如吳主席致詞中引用的“經濟能夠幫助我們的今天,科技可以保障我們的明天,教育才能保障我們的後天”。如果用於詮釋兩岸關係,的確,經貿的交流合作幫助了今天的兩岸關係趨於緩和,並共用經濟成果;明天在經濟領域合作的深化,包括先進科技的合作,或許兩岸攜手可創造出傲人的成就,躋身於領先地位,讓世界刮目相看,但這並不能視之為長遠福祉,並不足於永遠保障根本利益。惟教育事業的發展發達,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才能繁榮進步,才能産生強大的凝聚力和不斷進步的動力,這才是中華民族的長遠福祉和根本利益之所在。

  筆者認為,此屆論壇的亮點,在於不僅是以文化教育為主題的單純學術研討,而且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把無形的文化植被于有形的文化産業,通過兩岸文化産業的合作加速發展,活躍、領先的文化産業,必將使中華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也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兩岸文化産業在國際上增強競爭力,力爭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領先地位,不僅可“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更重要的是,讓世界更加了解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點,兩岸文教溝通橋梁的建立,通過交流,增進了解,以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必然使“振興中華”的共同意志得到更廣泛,更緊密地凝聚。中華文化的認同是認同中華民族的必然因素,也是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全面復興的至關重要的“軟實力”。(作者 菲律賓 董拔萃)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