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面對海西招手 臺灣沒理由坐失良機不接招

2009年08月14日 14:29:00  來源:
字號:    

  前來臺灣訪問的福建省副省長陳樺本週一在和臺灣工商企業界餐敘時,宣佈了10項閩臺交流合作的新措施。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對此指出,由於福建和臺灣之間具有特殊的地緣和血緣關係,再加上大陸因勢利導,推出“海西經濟區”,讓福建享有政策“先行先試”的特殊優勢。因此,可以預見,福建方面所提供的這一“套餐”,相較于大陸其他省市紛至遝來的種種招商引資方案無疑將更具吸引力;至於後續的發展,是否真能創造兩岸雙贏,站在臺灣優先的立場,包括臺當局和民間,可真還需要有一番更精準的盤算估量。 

  社論説,純就這10項閩臺合作新措施本身來看,內容堪稱是包山包海。諸如開放臺灣企業參與福建公共工程建設,既是提供臺灣相關企業進軍大陸的契機;對福建而言,也正好可借此機會加速本身的公共基礎建設,確屬互利雙贏的算盤。又如設置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透過實驗區實行海關特殊監管,既鼓勵臺灣各縣市等與福州共同規劃、投資,也保證方便臺灣商品和人員的往來。這種“先行先試”的操作模式,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即曾于上海浦東與廣東深圳獲得顯著成效。而今年平潭綜合實驗區做為整個海西經濟區的特殊實驗區,優惠的政策勢必會對臺灣企業産生莫大的吸引力。

  除了吸引臺灣企業前往投資,新措施中也包含了有來有往的常態性互動規劃。諸如鼓勵福建企業赴臺投資,首批並點名廈門航空、興業銀行等赴臺投資;同時又規劃年內開通福州至基隆的海上客貨航線,加上已有的廈門至臺中港海上航線,往後兩岸的人流、物流交通將更為便捷。此外,另將採優惠獎勵辦法,實施“百萬遊客海峽行”計劃,擴大福建居民赴臺旅遊。由於這3項新措施牽涉到臺灣的相關政策法令是否能給予回應,以及面對百萬遊客前來臺灣觀光的接待能力,總體看來對臺灣可以説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足以印證10項新措施包山包海的,尤在於廣義人文交流方面,譬如推進閩臺共同就媽祖信仰、南音等相關項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既滿足臺灣方面無法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心理缺憾,又可以透過媽祖等民間信仰,把兩岸人心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又譬如規劃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既可以讓苦於招不足學生的臺灣高等院校在海峽對岸找到一個可以繼續辦學而免於被迫提前退場的機會,另方面當然也可因而提升福建整體的教育與研究水準,堪稱雙贏做法。10項新措施的最後一項也很有意思,內容是支援臺灣業界通過福建進一步拓展市場,包括以福建作為佈局進軍大陸的跳板。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新措施若真能兌現,某種意義上實與臺灣努力追求的ECFA符合。問題只剩下,對ECFA而言,與這項新措施之間到底是競合關係還是殊途同歸。 

  社論最後説,回顧臺灣自從去年5月二次政黨輪替後致力改善緩和兩岸關係,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進境堪稱一日千里。就臺灣而言,甚至有應接不暇之感;同樣的,大陸方面各省市因應新形勢,不只紛至遝來更常是各顯神通。不過,總體來看,大陸方面的佈局多而不亂,臺灣方面則似乎陷入各自為政而又窮于應付的亂局。位於海峽兩岸的福建,拋出了10項新措施,臺灣沒有理由坐失良機不接招,但機會和風險本來就是並存,臺灣的要務就是找到平衡點以創造最大的利基。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