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新台幣初現貶值跡象 當局須及時研擬對策

2008年08月11日 13:09:00  來源:
字號:    

  由於國際油價上漲及出口成長率下降,7月臺灣的進出口統計出現4.1億美元的入超。單就上個月來看,出口仍然成長,入超金額也不大,而油價也不無可能持續回跌,並不必因為入超而緊張。然而,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我們也不能不注意,造成入超的因素會不會延續更久?會不會有什麼結構性的因素,讓長期出超的臺灣必須開始擔心貿易持續出現入超?或仍有出超,但金額卻不足以支應對外投資支出?

  社論認為,首先必須注意,過去二十幾年臺灣雖然經常維持可觀的貿易出超,但近二十年也有大量的對外投資和資金外流。近幾年貿易出超的外匯收入已不足以應付對外投資的需求,外匯準備尚能增加,主要是靠外資對臺灣的投資,特別是對股票市場的投資。如果未來貿易出超縮減而對外投資卻不減乃至增加,國際收支即可能出現赤字。因此不能因為臺灣貿易出超一向很大甚至大到被外國抗議,就以為出現一點入超沒有關係。

  其次,不宜對未來的發展過度樂觀。近日國際油價雖然和上月相比略有下降,但從全球經濟發展而天然資源卻不足的角度來看,油價並不見得能再下降多少,甚至也頗有可能什麼時候又上升。因此不能期望油價下降而確保臺灣有夠大的出超來供對外投資之用。

 

  另一方面,當局最近的政策卻可能會縮小出超或擴大入超。照民眾所得恒等式,一地的貿易出超恒等於該地總生産與總支出的差額,因此擴大支出的政策通常會造成出超的減少或入超的增加。目前的擴大內需方案,大部分都不是有助增加生産的建設;未來可能推動的“愛臺十二大建設”和防洪治水工程,也多不是增加生産的建設;因而擴大公共投資使貿易收支惡化的可能性甚大。

  社論指出,大陸游客來臺觀光雖可帶來一些外匯收入,但其影響甚小而且不可靠。不要説目前每天平均一、兩百人沒什麼用,即每天真的達到3,000人而使一年的總人數達到100萬人,他們的支出能為臺灣創造的凈外匯收入仍不到十億美元。而今年原油進口成本可能達300億美元,中國大陸觀光客來臺所新創的外匯收入,還不到為油價上漲3%所須多付的外匯。要抵銷原油價格上漲對出超的傷害,必須有更多其他出口成長或新的出口。但目前仍看不到哪個新産業可擔當這個大任務。

  相對於提高出超之困難,提高對外投資卻不是那麼難,而且是目前當局多項政策的可能後果。當局最近大幅開放基金中含有陸股和香港紅籌股的比例。這很可能將使人民購買更多海外基金,也就是做更多對外的間接或資産投資。當局要開放中資企業和臺商來臺上市,並不限制他們來臺發行股票所取得之資金的對外投資。假設某中資企業或臺商在臺灣上市而賣出了100億元的股票,其中外資購買的比例即使比目前臺股平均的三成還高而達到六成,仍有40億是由島內民眾購買,並由來上市的企業拿到外國投資,也就是外匯仍將凈流出40億元。而當局提高島內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的上限,以及開放12吋晶圓等資本密集産業赴中國大陸投資,也可能增加對外投資的總金額。

  因此,社論認為,除非開放陸資來臺的政策能吸引甚多陸資,或者島內投資及其他支出會因不景氣而減少甚多;否則臺灣出超變少而少於對外投資所需之外匯的可能性並不小。一旦出現這種狀況,新台幣將會遭遇貶值的壓力。近日新台幣已因外資匯出等因素貶值約2%,其後續發展不可忽視。

  新台幣2%的貶值看來不多,但因原油進口只佔臺灣總進口的13%,所以2%貶值對物價的衝擊約相當於油價上漲15%,可讓物價上漲率提高超過一個百分點;在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已達6%的現在,是有點沉重。貶值和入超的另一種可能後續發展是外資的匯出,如果外資判斷新台幣會繼續貶值,而股價上漲的機會也不夠大,則外資可能選擇匯出更多資金,而造成更大幅的貶值和物價上漲,甚至引發更進一步股價下跌和貶值的惡性迴圈。所以當局應該針對目前入超、貶值和外資匯出的情勢,研擬阻止它形成惡性迴圈的策略,不可輕忽目前的跡象。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