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抗通貨膨脹還是救股市 臺當局陷入兩難

2008年07月03日 10:15:00  來源:
字號:    

  在競選期間,拼經濟是馬英九的競選主軸;上任後,經濟問題也是新當局最頭痛的問題。油價調漲、股市下跌、通膨危機,在在都考驗新當局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指出,從最近媒體的報導可以看出,當局在抗膨與救股市之間,似乎陷入了兩難之境。 

  六月二十六日,“行政院院會”通過了兩岸金融鬆綁五大措施,包括調整兩岸證券投資方案短期計劃,基金型態之外國投資機構,免出具無陸資聲明書;臺港指數股票型基金雙掛牌;開放香港證交所掛牌企業來臺第二上市;放寬基金投資涉陸股之海外投資限制,以及開放赴大陸投資證券期貨業等等。這些措施應該可以為股市注入強心針。但在同一日,臺灣“央行”理監事會又祭出三大措施,包括調高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各半碼;七月起,調升新台幣活期存款準備率1.25個百分點;並下修今年度M2貨幣供應年增率目標區調降至2%至6%。

  在這兩大類措施宣佈之次日,股市一開盤就下跌三百多點,收盤時下跌263點。當然,媒體又是一片批評,而“行政院”也緊急成立“因應當前景氣項目小組”,經過漏夜會商之後,提出了八大措施,其中以鼓勵規模達新台幣八兆元的保險業基金投入股市與愛臺十二項建設等等最受矚目。此一作為,似有宣示救股市之意味。

  社評認為,解決經濟問題,最怕看錯症,下錯藥,結果反而加速經濟的惡化。就通膨問題與股市下跌而言,前者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股市下跌。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知道,任何一個當局想要與股市對抗,鮮少成功的例子。股市的漲跌,牽涉到的因素太多,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而這一波的股市下跌,主要是經濟性因素,尤其是全球經濟的下滑,影響到了資金的流動與股民的信心。更重要的一個觀念,股市是經濟的反映,就像溫度計一樣;人發燒了,是要找發燒的原因,而不是去解決溫度計的問題,經濟與股市又何嘗不然。

  通膨的情況如果稍為嚴重,對受薪階級的影響較大,會造成實質所得的下降,近貧者可能增加,隨之消費減少,不只會造成經濟問題,也會造成社會問題。這一次通膨主要是油價上漲所造成,是一種成本帶動的通貨膨脹,再加上臺灣近幾年來薪資水準並沒有調漲,因此受薪階級的實質所得成為負成長。這才是新當局應該關心的根本問題。

  社評指出,當局要解決通膨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第一,加速兩岸的經貿合作,建立兩岸經貿合作的架構,為臺灣的經濟從市場面與資金面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加速産業升級,從技術創新面為臺灣經濟找到新的成長動力。第三,考慮調升公務人員的薪資,借此帶動民間薪資的調漲,減低通貨膨漲的衝擊,增加消費的意願。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當局除了建設之外,也大幅調升公務人員的薪資,並帶動民間薪資的調整,有效地降低了通膨的威脅。

  劉“內閣”堅持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救經濟,就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