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面臨惡性通貨膨脹 媒體呼籲關心弱勢群體

2008年07月09日 15:25:00  來源:
字號:    

  原本週一還拉出一根中紅的臺北股市,昨天急轉直下,據部分股市分析師説,主要是因為島內通貨膨脹形勢持續惡化而劇挫,加權指數大跌289.26點,以7051.85點作收再創波段新低紀錄。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認為,雖然通貨膨脹打低股價的説法有待確認,但臺灣面臨多年來少見的惡性通貨膨脹確是不容低估事實,朝野應有高度警覺心。
   
  依據“主計處”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發作的物價漲勢,迄今未見絲毫緩和,仍然每月續創新高。譬如六月即出現物價“恐怖雙高”局面,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年增率達3.7%,是十二年來新高;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達25.89%,創二十八年來新高;總體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則為4.97%,亦是十二年來次高紀錄。坦然言,一般民眾也許不了解核心物價、進口物價、消費者物價的區別,但他們都明顯感受到日常生活必須採購或支付的費用在上漲中,更令人憂慮地是,此波漲風似乎毫不見到底或趨緩的跡象。

  社論指出,當前的物價漲風,在幾個層面上有其特殊意義。第一,顯示民眾的日子難過。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4.97%及核心物價年增率3.7%,均代表市面上的萬事萬物取得價格大幅度的上揚,然而,另一方面,大多數民眾的薪資及所得不但沒有等比例增加,反而因為景氣不佳而減少,在通貨膨脹率大過名目利率形成“負利率”及通貨膨脹率大過所得成長率形成的“負所得”雙重打擊下,臺灣社會的大多數薪水階級,自然生活難過。如此的窘態,其實可以另一種指針顯示,也就是借重痛苦指數來表達。依據物價上漲率及失業率加總的痛苦指數,在今年一至五月是7.6,依據主計處預估的數據則為7.2,不管7.6或7.2都創下近二十七年來的紀錄,民眾的日子雖然不適宜用“水深火熱”來形容,但臺灣很久沒有如此難熬的苦日子,卻值得馬當局警惕。

  其次,物價漲風還未到最高點。昨日“主計處”公佈的數據是今年上半年,但眾所週知,七月起油電雙漲,十月電價還要再漲一波,油價其實每個月都還有上漲機會,而且油電價格的漲幅還都不小,加上七月後的油電漲幅,我們預料總體物價上漲數據可能很可觀。

  再者,國際物價漲風仍在繼續發展中。六月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上漲25.89%,除了證明國際油糧漲勢仍然未歇外,也顯示島內的製造及銷售成本將大幅增加。除了因為時間差落後反映的因素外,進口物價大漲將反應在銷售及製造層面。在島內銷售方面,業者為了維持競爭力不敢悉數反映,但若無法吸收,只有走上關門一途。在島外市場方面,貿易或進口加工商為了不讓海外市場拱手讓人,只有削價競爭,加上貨幣當局採取微幅升值的對抗通膨政策,出口産業的下半年實在不容樂觀。

  社論指出,面對國際惡性通貨膨脹,馬當局似乎迄今還拿不出有效因應對策一付束手無策的樣子,如此的領導危機最是讓民眾憂慮。誠然,因為原油及糧食價格上漲的輸入型通膨,島內所能著力者有限,民眾應有減少需求及過苦日子的準備。然而,在以輸入型通貨膨脹及沒有萬靈丹等説詞減輕“政府”的責任之餘,當局也必須知道,民眾馬當局萬能,但至少應讓民眾了解,當局目前面對的是如何的一種惡劣情勢、手上還有多少籌碼,以及可能的解決或緩解方向,以讓民眾確實知悉臺灣今天的處境並有心理準備。

  社論最後説,在此之前,我們期待當局充分運用已有的工具,包括進口關稅、貨物稅等稅賦工具,用以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同時,動用公庫對一些社會經濟弱勢者提供救助,以免惡性通貨膨脹風潮由經濟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甚至惡化成政治問題,並讓一些社會的弱勢族群成為國際原物料漲風及政府施政不週延下的犧牲品。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