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全球通貨膨脹趨緩 經濟最黯淡時刻已經過去

2008年07月24日 16:23:00  來源:
字號:    

  昨日,臺灣媒體用了斗大標題告訴民眾,今年前五個月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為-2.01%,創下1980年來最大幅度負成長。相對所得縮水窘境,房市、股市、車市乃至貸款市場等幾個比較常為工商企業引以為景氣指標的市場,也紛紛出現前所未有的衰退低迷景象,顯示大多數民眾都生活在一個相對艱苦的環境中。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刊文説,所幸,民間苦日子的元兇——全球通貨膨脹,因為油價及農産品價格紛紛下跌而出現趨緩跡象,民眾苦撐待變終於等到了苦盡甘來的一天。

  文章摘錄如下:

  在全球性通貨膨脹陰影下,臺灣因為原油與農工礦原料悉數仰賴進口,輸入型通貨膨脹尤其嚴重。而在物價飛漲,薪資不增反減的情況下,民眾的實質薪資所得自然只有縮水一途。依據主計處數據,今年一至五月島內平均薪資為50197元,平均經常性薪資為37066元,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3.66%,分別比去年同期負成長2.20%及2.01%,雙雙創下二十八年來紀錄。眾所週知,實質薪資出現長期負成長,表示民間財富縮水,每個家庭或個人可支配所得減少,生活當然比以往拮據,而且,因為苦日子不知還有多久,大多數理智或保守型的民眾,就會傚法田螺含水過冬,也就是盡可能實行節約過日的生活態度,削減日常支出以求安然度過。

  大多數民眾撙節生活的立即效應就是百業蕭條,尤其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零售業銷售金額的變化更能反映這個趨勢。依據經濟部資料,一向維持在3%至6%之間的零售業實質營收年增率,在今年二至六月相繼呈現-0.91%、-1.38%、-1.01%、-0.76%,以及-0.4%的悲觀數據。零售業實質營收年增率連續五月負成長,固然反映了國際原油價格及農工原料價格飆漲抑制民生支出的現實,但物價上揚、民間消費疲軟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將造成經濟發展動能欠缺,並使景氣繼續不振乃至陷入惡性迴圈。

  除了經濟部門零售業實質營收年增率連續五個月負成長外,更多的數據與現象也可以説明景氣的低迷。譬如,股市自“324”後連續挫跌了逾四分之一;房市雖然在去年與今年初有了復蘇或榮景的喜悅,但隨著緊縮貨幣政策的實行,目前已經呈現價跌量縮疲態;車市在油價高漲及大眾運輸系統發揮取代功能的打擊下,出現了近三十年未有的蕭條景象。其他各行各業如旅遊、餐飲、出版等各個層面,其實都有明顯的衰退跡象。事實上,從金融機構企業貸款、個人消費貸款餘額連袂下跌的統計,即不難看出産業景氣低迷的嚴重程度。

  還好,在全球景氣低迷的谷底,也就是大多數世人都感到悲觀的時刻,或許因為美國白宮積極取締石油投機炒做,或許因為全球景氣走緩發揮減少使用並使價格下跌的經濟學功能,原油價格在最近明顯走跌,每桶已由近150美元高峰,急遽挫低至126美元上下,預料,看空的壓力將會使油價很快回復應有水準。除了油價回落外,推升全球通貨膨脹的農糧工礦原料價格,也在最近因為景氣走緩需求跌落而回落,依據Bloomberg統計,小麥價格已從今年高點下跌36.8%、玉米跌23.3%、棉花跌23.8%、糖跌19.07%、咖啡跌20.1%、黃豆跌13.98%。相信,包括原油在內的價格泡沫破滅效應將驅使全球物價漲風停歇,雖然不可能短時期內即回跌至原有價位,但帶給世人的夢魘,總算可以告一段落。

  在全球通貨膨脹趨緩的同時,為了穩住社經情勢,美國白宮與聯邦貨幣當局不得不出面喊話乃至積極救市,雖然經濟危機是否可以因而安然化解,甚至扭轉美國股匯市走向熊市的趨勢,無人可以預卜,但對全球而言,至少世界經濟最黯淡的時刻已然過去,只要各國政府發揮應有的效能,漫漫苦日子終將成為歷史。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