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報提醒馬當局:盲目傾聽民意恐被民意遺棄

2008年08月07日 10:49:00  來源:
字號:    

  近日以來臺當局“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在“苦民之所苦”的施政方針下,鋻於豪雨釀災民怨四起,於是決定挪用擴大內需預算做為治水之用,眼見油價上漲民生日困,甫解凍的浮動油價機制又加以暫時凍結,原訂夜間舉行的萬安演習,在民意反彈下立即順從民意改為白天。

  劉兆玄的體貼民意還不只如此,日前更啟動“傾聽人民心聲列車”,要求各“部會”必須定期與各行各業人士交流,追隨民意的苦心孤詣,令人敬佩,但也令人擔心。因為民意本質上就不具有一致性,有人以為是,必有人以為非,今日民意多數以為是,極可能明日多數民意以為非,猶有甚者,許多沉默的民意往往被淹沒在少數誇誇其談的名嘴口水中,若真以為這些人的談話就是民意,而隨之起舞,豈不謬哉!

  顯然,當局政策不可能面面討好,以凍漲油價而言,開車者固然額手稱慶,但中油虧損,最後豈非又是全民買單?再以賦稅改革而言,調降遺贈稅固然富人拍手叫好,但稅負的重擔豈不又落到中産階級身上?而擴大內需經費移做治水的宣示,雖讓水患地區民眾備感窩心,但這又置那些原來等待公園綠地的民眾福祉于何地?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民眾所以需要一個執政當局來治理,正因為當民眾追求自己最大利益時,難免互有衝突,互有捍格,需要有行政機構居中協調,以創造長期社會的最大利益。由是觀之,決策過程自然不可能人人擁戴、各方稱道,反之衝突抗爭必將漫天蓋地而來,罵聲鼎沸必然不絕於耳,若今日聽某甲遂順某甲之意,明日聽某乙又屈服於某乙之意,這是個不合格的行政機構,顯示“內閣”連最基本的施政理想、施政目標都沒有。而政策如此隨機,講好聽是順應民意,講難聽便是鄉願,如此施政忽左忽右,忽急忽緩,忽是忽非,朝令夕改,自以為討好的民意,結果反而失去了民心,更失去所有人對執政者的尊重。

  馬英九及劉兆玄所以近兩個月以來民調支援率每況愈下,原因不在於不傾聽民意,而在於施政理想闕如,政策左右搖擺,讓人看不清“內閣”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內閣”沒有樹立一個明確的理念,於是從産業政策、賦稅政策直到能源政策總是刻變時翻,急於討好民意反而成了“內閣”最大致命傷。

  社論説,我們看歷史上施政能産生宏效的當局,必定是帶著幾分理想、幾分堅持而且需具備遭民意唾棄的勇氣,例如1980年代擔任英國首相11年的撒切爾夫人,她曾因財政困難,取消小學生免費供應牛奶措施而遭民意強烈批判,被諷為“吃人的魔鬼”“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但她認為多數父親有能力支援小孩子的牛奶費,當局應該把資源用來協助繳不起學費者;撒切爾夫人認為英國經濟所以停滯原因出在國有企業太多,她一往無前的執行民營化政策,引來港埠、鐵路、鋼鐵、電力、煤礦前仆後繼的大罷工,英國經濟為之癱瘓,當罷工人潮赴首相官邸抗議時,這位鐵娘子説道:“唐寧街十號沒有啤酒和三明治”。改革帶給英國從新出發的生機,但撒切爾夫人聲望日降旋而下臺,如今改革成效出現,英國失業率5%居歐洲最低,每人平均所得逾四萬美元領先德、法,日前一份調查顯示,撒切爾夫人已成為英國歷任首相中最偉大者,連帶領英國打贏二戰的首相丘吉爾都瞠乎其後。

  社論認為,馬英九與劉兆玄苦民之苦,一切政策由愛民出發,確實是臺灣民眾之福,但試想處於撒切爾夫人的地位,類似取消小學生牛奶費、大規模裁徹公營企業員工這等讓人民傷心的事,馬英九大概於心不忍吧,但對於一個政治家,究竟該選擇苦今日人民之苦而使經濟左右搖擺,形成日後民生更苦?或是與撒切爾夫人一樣,在了解經濟病灶後,堅持理想,雖千萬人吾往矣,雖受輿論撻伐亦在所不惜,以為臺灣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這是一個偉大政治家所必須儘早做的抉擇。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