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名嘴不是民意代表 更不能解決油價漲跌爭端

2008年08月04日 14:43:00  來源:
字號:    

  臺當局經濟部門日前宣佈,浮動油價機制調整,將由“月調”再改為“周調”,同時在未來一個月內,擴大邀集專家、學者、媒體、名嘴及相關業者參與討論。消息傳出,外界頗多批評,認為政策應首重專業,不應隨媒體、名嘴起舞,隨意改變。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刊載社評説,此議是否公允,頗值探究。

  浮動油價自二00六年九月試辦以來,原本每週調整一次,後因油價連續調漲,民眾叫苦連天,乃自去年七月改為每月調整一次。近來國際油價似有走跌趨勢,自今年七月十一日曆史高點每桶147美元逐步下滑,過去十天已下跌14%,至125美元上下。可是依照每月一次的浮動油價計算公式,由於七月上旬國際油價仍然偏高,所以儘管國際油價下跌,經濟部門原先還不排除八月仍要調漲島內油價。

  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經濟部門日前決定改為每週調整一次,如此將可快速反映國際市場價格,不致再發生目前國際油價走跌而島內油價調漲的不合理現象。

  因此,社評表示,原則上肯定當局能夠從善如流,迅速調整政策。不過,月調與周調各有利弊,就消費者而言,降價最好周調,甚至日調;漲價則最好是月調,甚至季調。換言之,國際油價如果一路走跌,周調對消費者當然有利,但若不斷飆漲,周調就會使消費者吃足苦頭,試問,當局現在以“苦民所苦”為由,將月調改為周調,一旦國際油價再度飆漲,是否又要以“苦民所苦”的同樣理由,把周調改為月調?

  社評認為,顯然,油價漲跌調整,基本上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如何拿捏,不只要尊重專業,也要考慮民意。“行政院長”劉兆玄于上月二十五日宣佈,將啟動“傾聽人民心聲列車”,要求各“部會”今後必須與各行各業人士定期交流,建立政策形成公民參與的機制,以減少推動政策的阻力,其道理正在於此!

  從這個角度想,名嘴不只反映民意,還經常主導民意,甚至製造民意,所以邀集名嘴參與討論油價公式的修正,特別在新當局民調欲振乏力的此刻,似乎無可厚非!

  問題是,名嘴真的就能解決油價漲跌的爭端嗎?只要名嘴眾口一詞贊成或是反對,老百姓就沒有異議了嗎?名嘴幫就能反映所有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意識型態的民意嗎?油價漲跌公式要聽名嘴竟見,那麼電價、水價、交通費率、民生物價,以至於所有“部會”的業務、政策調整,是不是也都要聽名嘴的意見呢?

  社評指出,名嘴的持論隨然有時不無道理,且有其一定影響力,但畢竟不是萬能,絕不可能樣樣精通。事實上,許多名嘴只是臨時摘取報章雜誌或是從網路下載相關數據,就在CALL-IN節目上高談闊論,大放厥詞;更可怕的是,在臺灣特殊的政治生態裏,他們已經不再只是政治觀察家與媒體人,而且儼然是法官、監委、調查員和無所不知的專家,只要不合他們主張的政策,就被罵得一無是處!只要不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會被視為違背民意!

  試問,把一些言論刻薄,立場偏頗的名嘴納入決策機制,就能改善政策品質嗎?恐怕未必吧!有鋻於此,社評認為,當局有關機關要徵詢名嘴意見,大可私下進行,但不宜形成機制!否則一切政策都要聽從名嘴,不如乾脆成立名嘴局取代新聞局算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