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防災治水工作第一優先 颱風災損應可有效降低

2008年07月29日 15:22:00  來源:
字號:    

  “海鷗”造成的淹水災情仍在善後之際,“鳳凰”又侵襲臺灣,全臺灣絕大多數的縣市長都親自坐鎮防臺中心,指揮救災工作,各地的防臺治水措施也普遍發揮相當功能,因此儘管狂風暴雨依舊,但災情卻較前次輕微,充分證明馬英九緊盯防臺工作,確已奏效。不過,臺灣《中華日報》社論認為,認真檢討,各級政府在防災救災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不久之前的“海鷗”颱風,雖然風勢不大,但伴隨而來的西南氣流挾帶豪雨,造成二十人死亡、六人失蹤、八人受傷,農業災損超過十億,連多處從無水患的地區都嚴重淹水。事後檢討,除了氣象局預報出現誤差之外,各地防臺工作普遍準備不足,更是災情擴大的主要原因。

  連日來,馬英九密集視察各縣市,實地勘查防災治水設施,並現場“考問”地方首長,對於敷衍塞責的官員,絲毫不假辭色。在馬英九提出“料敵從寬”的防臺最高準則下,氣象局提前宣佈颱風可能帶來的最大雨量及颱風中心最可能登陸的地點,同時將預報間隔時間縮短為三小時,讓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及各縣市政府能夠及早規劃防臺策略,適切因應突發狀況。

  “行政院長”劉兆玄則除了下鄉視察之外,也責成所屬必須對颱風相關訊息“確實掌握”與“處置回報”,以人民生命安全為最高考慮,以最嚴重的狀況來做準備。並且具體要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將重要氣象資料,包括雨量、土石流警告通知地方“災害應變中心”時,地方指揮官必須簽收回條,並回傳處置作為。

  在馬英九和劉兆玄高度重視的狀況下,各地縣市長都能戒慎恐懼,嚴陣以待,不敢掉以輕心。因此,“鳳凰”雖然來勢洶洶,風勢雨量不下于“海鷗”,但災情反而較小,各地很少傳出人員傷亡。

  由於馬英九站在第一線上緊發條,各級官員都積極全面備戰。對於這種現象,社論表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從執政當局到地方,各級官員顯然記取了“海鷗”颱風的教訓,如臨大敵全力防範,對防臺治水工作大有幫助。憂的是,防臺治水是上下一體的工作,從執政當局到地方都責無旁貸,但風災水患的受害者畢竟是基層民眾,地方首長必須主動、積極發掘問題,並及時加以解決,而不能抱殘守缺一味等待上級指示、經費籌足才進行。

  舉例來説,上次“海鷗”颱風之後,若干地區發生潰堤與坍方狀況,照理説,地方單位早就應該儘速修復或補強,但颱風已經過境,這些早就該做的工作依然沒有完成,水患當然會繼續肆虐,民眾當然也會繼續受害。

  社論指出,臺灣地處亞熱帶,每年必有颱風來襲,颱風又必然帶來大雨,要想完全免除水患,雖然絕無可能,但透過適當的疏浚、防洪、植樹、修堤等措施,應可降低水患的嚴重性,使民眾的生命財産獲得更多的保障。

  有鋻於此,社論呼籲各級政府官員,除了要遵照馬英九的指示,“疾民所疾,苦民所苦”之外,更必須有“救災如同作戰”的認知,平時就做好防災的準備,任何防災治水的工作,都應該擺在第一優先;果能如此,相信水患為害一定會逐漸減少。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