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獨立機關要脫離政黨政治立場 何必敲鑼打鼓

2008年08月06日 11:20:00  來源:
字號:    

  臺當局“監察院”停擺三年重新開張,引人注意,並不意外。不過,在不到一週的時間之內,“王院長”新人新政的一些做法,不同於過往,也引發了若干媒體及政治效應,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認為,這些做法是不是會成為“監院”未來行事成敗的預兆,值得關切。

  日前“立法院”在野黨黨團成員齊赴“監察院”,提出了十八個檢舉案件,其中還包括王建煊擔任“財政部長“期間的政策在內。相對於“王院長”自提之24個社會關注案件,“監察院”一時之間,似乎轟轟烈烈,不乏表現的機會。然而,不論“監察院”如何重振旗鼓,都不該也不會改變“監察院”的本質。“監察院”的本質,應分兩方面來説,一方面是“監察院”應是超出政黨政治的獨立機關,另一方面則是“監察院”的職權。

  “王院長”在面對民進黨“立委”到訪時質疑24案的選案標準時,以自身操守保證並強調,“監察院”查案,絕對不分藍綠,秉公處理。社論説,我們沒理由懷疑“王院長”獨立於政黨政治之外的決心,但也要做些提醒,不論“在朝在野”,“立法委員”和“監察院”可是不一樣,“立委”是按照政治立場運作的,他們可以隨意用政治色彩去抹染“監察院”。而“監察院”能否不為所動,不隨之起舞,相當重要。

  社論並指出,值得反思的是,“監察院”標舉24項大案重新開張的過程中,是否産生了招惹政治動作的效應?“監察院”從“王院長”到許多“監察委員”,都是知名的政治人物,過去的政治立場都會給予在野政黨一定程度的政治想像,基於政黨立場面對“監察院”新人新政,乃至對“監察院”懷有敵意的政治人物們,從“監察院”開張時的喧天鑼鼓中聽音辨位,究竟是加深了還是化解了敵意,恐怕不是只憑“院長”口頭的表白所決定的。“監察院”獨立於政黨政治運作,要打的老虎是過去的老虎還是現在的老虎,不能不有個拿捏。如果予人任何只憑政治偏好選擇辦案對象的錯誤解讀,註定會引來政治腥膻。也許敲鑼打鼓本身就已決定了一切;獨立機關的領袖如果要建立人們脫離政黨政治立場的全新形象,敲鑼打鼓未必是個好辦法。

  這其實也和“監察院”的職權何在有關。“監察院”的核心職責是追究違法失職,是人員的違法責任,政策得失只要不涉及違法,不是“監察院”應該過問之事。明顯而重大的違法,就動用彈劾權。至於糾正糾舉之權,是用來對付輕微的違法,不是用來改變並不違法而只是“監委”們不同意之政策的。因為“監察院”不是民選的,不是民意機關,也不該過問政黨政策的合法執行。任何政策的得失辯論,只要不涉及違法問題,無不與政黨立場有關,也就不是“監察院”的職司範圍。民進黨“立委”送入“監察院”的十八個案件,其實很多是政黨政策的選擇與評價,未必達到違法的程度。

  這項政治動作,其實與“王院長”聲言“監察院”也要過問政策,可能有直接關連。“王院長”不妨把話説清楚,“監察院”能管的只是違法的政策,不會成為前朝或當朝在野黨的政策打手。往壞處想,“在野黨立委”到“監察院”是來鬧場做秀的,往好處想,他們也只是21世紀的東方朔,用行動劇的反諷手法提醒“監察院”務本務實而已。

  説得再透徹一些,“監察院”是追究違法失職公務員行政法上法律責任的檢察機關,身為執法辦案的機關,不可預存成見,預設立場。敲鑼打鼓,也要等證據蒐集齊全,調查完畢的時候,再做也不遲。在調查之前,就以先知的姿態出現,等到完成調查時即使符驗所言所信,有效的直觀並不會成為加分的理由,反而會落入查靶射箭的口實、傷害公信力的張本。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之中,謹守偵查不公開原則,以保持最大的辦案空間,道理在此。有一天“監察院”也許會盯上嚴重違反偵查不公開的檢察官,追究其違法責任;正人應先正己,“監察院”也不能逞英雄氣概,亂了機關辦案正當程式的規矩。

  社論最後表示,包青天,是在辦案著有績效,離任時才能贏得好封號,不會是在辦案之前上身的頂戴。包青天若是存著成就青天美名之心,恐怕也不容易成為真正的包青天。且與“監察院”共勉之!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