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剛開張就亂了套 臺監察系統唯“院長”是瞻

2008年08月05日 11:27: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文説,現在“監察院”全亂了套!陳情人赴“院長室”陳情,被調查單位也到“院長室”送資料,每個覺得有冤枉的小老百姓都希望能由王“院長”親自查案,一時間整個“監察院”似乎只有“院長”王建煊成了全民仰望,“大院長、小監委”氛圍格外明顯。
   
  昨日上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赴“監院”陳情,一口氣提出十八個案子,結果不是往陳情中心向輪值委員檢舉,而是直奔三樓“院長室”,向王建煊報告,輪值監委再上樓受案。

  同樣的,“監察院”已在上週五首次“院會”中決定要調查“金援弊案”,並經由抽籤決定由監委杜善良主查,杜善良都還未展開調查,結果被調查單位“外交部長”歐鴻煉就已親自到府。

  文章指出,依相關規定,十職等以上公務人員若有違失應先經由“監察院”調查後再送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懲處。結果,歐鴻煉既不是將調查清楚的“金援弊案”違失高階官員移送“監院”調查,也不是查案“監委”向“外交部”調卷,而且歐鴻煉自己覺得要主動將部版“金援弊案”調查報告送到“監察院長室”,完全與“監院”的查案程式不合。

  事實上,早自上週五“監察院長”王建煊在“院會”上提出二十四個“社會關注重大案件”起,整個“監察院”既有的運作模式就起了變化。

  過去監委們的調查案或是申請自動調查,或由民眾陳情,再分至各委員會派查,如此由院方大動作提出二十四個調查案,以“院派”方式交由監委調查,確實是過去沒有的事。

  當然,文章認為,“監院”已停擺三年半,非常時期當有非常作為。只是由“院長”親自提點的二十四個所謂“大案”,擇定的時間點、標準和依據為何?私下就有監委抱怨自己抽到的“大案”,根本就是個和人民無太大關係“小案”。

  又過去“監院”對於政治性較強、或案情較複雜的大案,都是以三至五位監委組項目小組方式調查並完成報告,如此才能兼顧各方平衡。

  但此次新任“院長”王建煊不是以組項目小組方式處理,而是表明只要有監委邀請,他也願意協同查案。文章指出,結果可想而知,二十四個案中具有高度爭議性、政治性的“超級案件”,當然都會找“王院長來頂著”,避免自己成為箭靶。甚至各方對“王院長查案”的期待,更讓整個“監察院”“只見王院長,不見其他二十四個監委”。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