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監察系統重新運作 何不把總決算報告當試金石

2008年08月01日 15:53:00  來源:
字號:    

  停擺三年半的臺當局“監察院”今起恢復運作。御史大夫打虎、拍蠅的技能是否了得,王建煊的虎牙是否如傳説中的銳利,一試即知。臺灣《聯合報》社論認為,眼前最好的試金石,當推“審計部”甫完成的當局總決算審核,扁當局對預算的無度揮霍及濫權挪用,讓人怵目驚心;其間責任誰屬,就請新科“監委”們主持公道吧!

  看“審計部”公佈的扁當局“2007”年總決算報告,除了五年多出八千億的債務,最可怕的是當局不斷帶頭違法挪用預算,許多計劃空有想像卻無力執行,最後留下了處處窟窿。其中,“鐽震案”被指為“破壞軍政、軍令及軍備三權分工的組織機制”,“外交部”處理“金援弊案”被指為“缺乏風險控管”及“挪用經費”,“新聞局”的“入聯”宣傳案是“預算執行不符法制”,“教育部”主導的中正紀念堂更名案則是預算支用“于法無據”。

  社論説,除了上述備受矚目的“政治案件”外,“審計部”的報告也指出,諸如與人民安全息息相關的治水任務,扁當局預算執行率僅達六成,整治地下水績效不及目標的五成,待規劃治水案件完成率僅一成六,水庫清淤“愈清愈淤”,水系治理工程更有九成五進度落後或停頓。尤其荒唐的是,有些地方的滯洪池工程卻在興建涼亭、步道,與治水目標南轅北轍。此外,大學卓越計劃淪為“校校有獎”的平均主義,“文建會”執行衛武營藝文中心等之興建,經費竟被移作藝文節慶活動之用,也遭“審計部”移送“監院”調查。

  然而,對於這通篇爛帳,民進黨非僅未表示絲毫的慚愧,反立即發動反擊,痛批這是國民黨的“牽拖”奧步,目的在轉移馬當局“救災不力”的焦點。綠營“立委”並質疑,“監院”將變成馬當局“清算”、“打綠”的工具。果真如此?當然不是!

  社論指出,民進黨的立場,是傳統的藍綠鬥爭論;在這項邏輯底下,臺當局各項政策非藍即綠,沒有是非黑白可言,也不必談論法治規範。扁當局八年一味硬拗,不僅拒絕傾聽在野及社會意見,甚至拒絕行政部門內部的制衡及監督,導致臺灣的閉關和衰退。其中癥結,正是民進黨自恃綠色神主牌而自我沉淪,結果不僅癱瘓了行政機構效能,也破壞了臺灣的價值觀。這次政黨輪替,證明民眾已經厭棄“唯藍綠論”,希望回歸是非,民進黨難道還沒認清楚這個形勢嗎?

  試想,過去八年,整個當局體系在陳水扁操控下變成一言堂,所有雜音均遭滅除;就算“審計部”還偶爾敢表述實話,但在“監委”長期懸缺下,其針砭苦心最後也只能徒托空言。事實上,看臺灣的“憲政”設計,“立法”、行政、監察分別擔負預算的前、中、後三段的把關工作,如果“立法”那端先放了水,在行政這關又恣意濫權揮霍,接下來的監察審計若不能守住決算大關,人民恐怕只能坐待被潰堤的財政給滅頂了。如果民眾不想變成債務的奴婢,一定要支援監察體系展開追查,將那些違法濫權的貪官惡吏揪出來,要求他們負起責任。

  社論亦指出,如果沒有“監委”的後續調查,“審計部”的決算報告只是一本寫滿數字的公文書而已,不會有官員為這滿紙令人怵目的荒唐行徑付出代價。長期以來,由於“監委”的自我限縮,養成了行政部門對於自己的踰矩作為有恃無恐的心態。這在扁當局八年更是發揮到極致,目無法紀者有之,刻意踐踏綱紀、一意孤行者更不乏其人。這些惡行,若在政黨輪替前拿它無可奈何,在政黨輪替後若又以追究不易而輕輕放過,那麼臺灣的吏治、官箴及責任倫理要如何建立?

  僅看“審計部”決算書露出的一隅,荒謬的故事已多到難以言喻。社論最後呼籲,五年八千億的財政窟窿,是誰挖出來的?請“監委”諸公務必要深入追查,直至找到應該負責的人為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