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若仍補貼油電價格 發展替代能源只能事倍功半

2008年07月28日 10:38:00  來源:
字號:    

  上週五臺當局“行政院”公開宣示將推動節能減碳政策,要從“住”與“行”兩方面,改變臺人的生活習慣,並在4年內達成幾大目標:包括:全臺計程車全部改裝為油氣雙燃料車(LPG車),推動電動機車達10萬輛,全臺交通號志改用省電LED燈,當局及民間全面改用省電燈泡,以及增加14萬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

  臺灣《工商時報》刊文,對“劉揆”有心推動這等既未必叫好也不叫座的政策,給予高度的肯定。文章説,面對高油價及環保時代的來臨,“行政院”端出節能減碳政策方案,從小處著手,要改變臺人交通與居家習慣,雖然相關政策措施的推動實施不是一蹴可及,但若能帶動社會節能減碳的觀念及風潮,對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臺灣而言,肯定是一件福臺利民、功德無量的大成就。

  儘管如此,文章亦認為,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過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産業結構偏向能源導向,反倒與民眾生活及使用交通工具的關聯性不是很高。高能源密集度及高二氧化碳排放産業在臺灣能夠佔有重要地位,關鍵原因在於當局長期實施低能源價格政策,而且是以民生部門來補貼生産部門的價格政策。正因為如此,臺灣油電價格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皆屬最低價格;最近國際油價飆高後,差距更明顯擴大;雖然當局解凍油電價格,但因為引發強烈的民怨,最後採取折中做法,部分漲價成本由當局及“中油公司”吸收。這樣的政策當然會繼續擴大臺灣與其他地區間的油電價格差距。價格政策難作根本改變,當局節能減碳政策的效果難免大打折扣。 

  文章指出,耗能與排放二氧化碳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其外部成本高,影響氣候及環境品質。而經濟學上處理外部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對於能源相關産品的消耗課以重稅或額外成本。亞太主要地區石油稅遠高於臺灣,因而各類油品市價平均是臺灣的1.5倍到2倍。臺灣石油完全依賴進口,還採低稅、低價格政策,實在不可思議。為此,民進黨當局時期即有制定能源稅條例,課徵能源稅之議,但是,因為選舉因素,能源稅條例在“立法院”遭到擱置。新當局上任之初,也曾雄心萬丈公開表示將來要課徵能源稅,但是,在油電價解凍政策上表現的浮燥失序,讓新當局表裏盡失,從而也失去了推動課徵能源稅的最佳策略位置。在能源稅推動遙遙無期,能源價格無法合理反映外部成本的情況下,推動節能源碳措施必然都是事倍功半。

  文章以改用省電燈泡為例分析指出,因為省電燈泡成本甚高,而且還有技術上問題必須克服,使用者除了使用成本差距的考慮外,還須考慮換裝成本與便利性,因而普及率迄今還不高。惟如果油電價格大幅提高,用戶自然會因為成本考慮而改裝省電燈泡,何勞當局訂定換裝期限?計程車改LPG車及推廣電動機車等問題亦復如此,改裝成本及改裝後的使用效率及成本問題,才是業者及用戶關注的焦點,若臺灣能源格仍是亞太地區最低價格之一,限期要求業者改裝LPG車,究竟政策意義在那裏?何況,改裝LPG車還涉及油氣業者設置加氣站問題,若LPG車只在計程車推廣,加氣站設置成本無法降低,政策的胎死腹中已可預見。

  能源價格政策對産業發展更有決定性的影響。現在業者用電及使用最多的燃料油幾乎都有當局的補貼,因而嚴重影響到業者推動節能減碳的意願。産業界油電使用量若降不下來,産業結構遲遲無法改善,節能減碳政策在臺灣就註定失敗。至於當局大力鼓吹的替代能源産業發展,也與能源價格息息相關。替代能源迄今仍無法取代石油的角色,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成本偏高。

  文章認為,島內油電價格若仍採補貼政策,替代能源發展最多只是花瓶角色,再多獎勵也是事倍功半。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