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調整頻率不能解決油價問題 體察民意才是要緊

2008年08月04日 09:38:00  來源:
字號:    

  在強大民意壓力下,臺當局“經濟部”宣佈原訂8月1日應調漲的油價暫不調整,未來油價將從每月調改為每週調,並自8月8日起實施。“經濟部”並表示,未來1個月將廣邀各界檢討浮動油價公式,新的油價公式可能自9月開始試用。臺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當局不顧油價公式,由“中油”公司吸收應調漲的每公升7至8角油價,固然是“苦民所苦”的決定,也暫時解除了外在壓力,但是,油價公式禁起不政治壓力的摧折,卻是讓“520”以來口口聲聲應尊重市場機制的新當局高官自摑嘴巴,未來還可能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近年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問題。石油供給增加已瀕臨上限,新油源開發成本愈來愈高,但石油需求卻不斷增加,因此,任何短期因素包括天候變化、地緣政治乃至最大原油使用國美國的庫存量變化,都會造成油價的大幅波動,從而也助長投機炒作的空間。最近幾週油價從每桶147美元高峰遽降至日前124美元,主要就是受到美國經濟走疲、原油庫存增加,伊朗局勢趨緩以及第3季傳統需求淡季等短期因素影響,讓油價由多轉空,但就此推斷下半年油價將大幅走跌,恐怕太過樂觀。從中、長期來看,油價仍將是漲多跌少的局面,二年內若突破每桶200美元,亦不足為怪。 

  社論認為,國際油價劇烈波動既然無法避免,浮動油價的調整頻率無論時間長或短,都可能引發不同的效應。記得浮動油價機制在2006年9月民進黨執政時期開始實施,當時國際油價從高檔一路下跌,“經濟部”採取每週調整政策,讓人民感受到能夠及時反映國際油價下跌,因此獲好評,但是2007年國際油價持續飆高,每週調整島內油價讓人民叫苦連天,“經濟部”迫於壓力,在年中將每週調先改為每兩周調,後又改為每月調,但是,國際油價始終看回不回,在“總統大選”日益逼近的強大政治壓力下,最後乾脆祭出凍漲機制,規定島內油價上漲累計15%時即予凍漲。馬當局在就任前後一路批評民進黨當局政策變來變去,凍漲機制違反市場法則,但上任才2個多月,卻不免走回民進黨老路,可見政治淩駕經濟,不是民進黨的專利。

  説穿了,國際油價漲多跌少時,島內油價累積1個月再調,民眾的感受顯然比較好。反之,國際油價跌多漲少時,島內油價每週跟著及時調整,民眾當然會叫好。現在當局在壓力下改為每週調,若下半年國際油價走緩,自然容易過關,不過,若國際油價到第4季或明年又因為短期因素飆漲,屆時現在“苦民所苦”的“劉內閣”,是不是不再“苦民所苦”,堅持每週調?或者師法民進黨當局,改為每月調甚或乾脆凍漲?

  社論直言,要根本解決油價問題,絕不是繼續在浮動油價計算公式或調整時間頻率上打轉;而是應該深刻體察何者是堅實穩固的民意。老實説,升斗小民不是不能接受解除凍漲,但是,大家始終無法理解的是,在雙佔油品市場結構下,何以“中油”公司與台塑化公司會有巨大的效率差異?當局何以任由“中油”長期無效率經營,煉油成本高過台塑化3至4成?訂定一成不變的浮動油價公式,不等於保障雙佔市場經營者長期暴利?何以當局不能排除各類油品進口的障礙,讓島內油品市場能夠充分自由競爭?當局一年花費超過2千億元補貼油電價格,佔當局總預算1成以上,其最大受益者究竟是誰?當局除了呼籲節能減碳之外,何曾拿出有效可行的中長期對策?“劉內閣”自認要走出遊擊戰的泥淖,但卻對最關鍵的油電價格問題拿不出整體的作戰策略,這才是“劉內閣”無論怎麼做,民眾仍然怨聲載道的癥結原因所在!

  政治是現實及殘酷的,社論最後希望民意支援度已經跌到谷底的“劉內閣”,最起碼也要做到決策能夠符合市場機制及經驗法則,不要讓所剩不多的尊嚴也被一掃而空。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