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當前困境 到不失為修煉經濟體質好時機

2008年07月17日 13:03: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馬英九當局上臺不及兩個月,似乎碰上近廿年來國際經濟最差的時期,真可以説是“天不時,地不利”。
   
  “三二二”之後,臺灣民眾也許被“我們準備好了”、“馬上好”的競選廣告衝昏了頭,以致股票市場相對於國際盤形成超漲。但是隨著國際油價居高不下、民進黨看守當局又執行油價凍漲政策,遂使馬當局一上臺就面對大幅調漲油價的壓力。

  社論指出,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馬英九與劉兆玄都必須要重新思考其佈局與策略。今天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源頭,當然就是居高不下、甚至還有可能再創新高的油價。在石油漲價的壓力下,整體歐美的經濟都不景氣,進而也使次貸、二房風暴的陰影揮之不去。雖然有人判斷原油漲價有炒作的嫌疑,也有泡沫崩潰的預期,但是在油價回復平穩之前,國際經濟就絕對是一片愁雲慘霧,也不時會有諸如二房風暴這一類的地雷會出現。而對這種不利情勢,馬英九與劉兆玄都必須要坦然面對,不要企圖再去維持民眾“經濟馬上好”的虛幻預期。唯有把國際情勢的實情攤開,向人民坦白,才能擺脫救股市、挽信心的民粹陰影,不必由官員上電視告訴人民逢低買進或信心喊話,也不必倉卒地推出一張張政策王牌。

  在這樣的低迷時期,當局能夠做什麼呢?社論認為,這是當局實事求是、苦練基本功、改善經濟體質的好時候。油價上漲在經濟上實為“供給面”的衝擊,使得社會的總合供給曲線收縮左移。目前劉兆玄唯一的對策就是擴大內需,企圖將社會總合需求往上提升。但是略知經濟學原理的人都了解,擴大內需固然有助於所得上升,但卻不可避免地進一步推升物價。於是,劉兆玄面臨的困境是:要避免不景氣就得忍受物價上漲,而要平抑物價就得忍受不景氣,兩者之間糾結難解、進退維谷。但是,之所以會面對前述景氣與通膨的衝突,其關鍵在於擴大內需的內涵。

  社論表示,如果新當局擴大內需方案的內容僅是些維修殯儀館、鋪建馬路等支出,則這樣的政策當然就只會推升總合需求、助漲物價。但是,如果當局的擴大內需是用在各級政府全面改裝太陽能板、汰換耗電耗能設備、修建腳踏車休閒便道、加速核四安檢完工時程、甚至提高搭乘大眾運輸之補助,則這些擴大內需項目在推升總合需求的同時,也舒緩了社會對能源的倚賴,形同減少了原油漲價的衝擊,也就減弱了原來供給面衝擊的壓力。因此,只要對支出方式做些調整,不要執著于原來馬蕭競選(當時油價尚未暴漲)時的建設內容,多在各種節能減碳的設備上做支出,則就能減弱景氣與物價之間的尖銳對決。

  環視亞洲各地,在一片國際原油漲價的壓力下,日本的物價上漲率是最低的,過去五月個都在1%上下。究其原由,就是因為日本先前在節能減碳、開發替代能源上做了許多的投資與努力。日本過去節能減碳的努力,終於在高油價時代得到了補償,使日本相當程度地化解了高油價的衝擊。

  社論最後表示,臺灣是個小型開放經濟,將來仍舊不免要面對一波接一波的國際原物料漲價風潮。今天若能平心面對難以扭轉的國際經濟劣勢,潛心在島內推動節能減碳的建設,那麼當前的困境,倒不失為一個修練經濟體質的好機會。我們的經濟恐怕不容易馬上好;但是要不要馬上節能減碳、更新體質,卻仍是操之在我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