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高油價正在重塑民眾生活 政策也需順應改變

2008年07月14日 14:31:00  來源:
字號:    

  國際油價近來波動劇烈,一度逼近一桶一百五十美元的勢頭,又在兩天之內跌到一百三十美元邊上。忽上忽下的態勢説明瞭多空交戰之激烈,但預測油價將再攀高峰的聲浪方興未艾,最新的目標是明年將達每桶二百五十美元。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不管預言會否成真,以現今態勢而言,高油價已是正在重塑世局的常數,所有的人都受其影響,也必須為其作出改變。
   
  從四十美元起漲的國際油價看回不回,主要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向被視為激發這波漲勢的主因;産能因技術、人力及投資受限,加上産油國亦無心增産;國際熱錢的炒作,是為油價漲勢火上加油;出身德州油商的布希總統與不穩定的中東關係,更是最好用的政治助燃劑;美元的弱勢不起,則為以計價的原油提供喊漲有理的環境。這些原因都在其間扮演了或輕或重的角色,與前兩次能源危機來自戰爭的單一因素不同;也因此,即使油價回跌,除非國際油市出現所有因素同時反轉的“完美風暴”,也不太可能回到過去低油價的時代。

  每次能源危機的成因不同,每次留下的影響也不同。臺灣在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過後,留下了整合能源政策的組織架構;在第二次能源危機過後,提出了及時挹注投資的十大建設;那麼,這次高油價風暴過後要留下什麼,當局應該再用心想一想。高油價彷彿一條抽在身上很痛的皮鞭,但它也是督促人類改變習慣、調整行為、修正政策,以確保全球能源不致耗竭的推力;我們要響應鞭笞的痛苦來改變自己,不可在痛苦中仍不知改變。

  社論説,油價攀高,無論是公共政策、技術發展、企業戰略或消費者行為,都會發生變化,當局的對應態度因具引導作用,而廣受關注;放眼國際,已有多個地區這麼做。最明顯的,就是長期以補貼因應的亞洲地區,如中國大陸、印度等,近來相繼取消或減少補貼,讓高漲的油價滲入內部經濟,期能以價制量;本無價格管制的地區,則定下了長期作戰計劃,如美國通過了首部要求提高汽車燃油效率的法案,韓國則將依據油價水準,實行不同程度的限制用油措施,日本更研擬限制便利商店的營業時間,其目的都是從抑制需求來緩和高油價的衝擊。

  臺灣也正在這麼做,讓島內油價隨國際油價浮動,是必要的一步;于電價調漲同時,提供實質的省電減費誘因,也是兼顧節能、抗漲的措施;此外,“行政院”將限制公務車的使用及汰換,本週還要推出更多的計劃。基本上,“行政院”雖掌握了“化壓力為助力”的精神,將高油價帶來的生活壓力,透過價格傳導,轉化為推動節能減碳的助力,讓很多昔日反覆不定的政策討論,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但落實到具體作為上,卻仍然不脫價格補貼、短期應急、行政指導的傳統框架,整體性不足,持續力也堪慮,政策親和力更差。

  社論認為,高油價正在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不管是出於自願或被迫,民眾的行為既受高油價所苦,也正為其所變;因此,當局的政策就不應僅限于引導,更要順應民眾行為的改變,提供必要的服務,以産生相輔相成的效果。舉例而言,地狹人稠的臺灣,具備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最佳條件;當局倘能拿出更大的決心,輔以更多的資源,全面強化大眾運輸系統的整體水準,讓民眾強烈感受到大眾運輸系統的好處,就有可能讓民眾的交通行為做根本的改變。僅此一項,就能大幅降低高油價的衝擊了。

  高油價像一條鞭子,鞭子已落在身上,光喊痛沒有用,臺當局及民眾都要響應改變。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