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行政部門缺乏責任意識 致水溝蓋被竊越演越烈

2008年07月28日 10:28:00  來源:
字號:    

  鋼鐵漲價,竟掀起全球的水溝蓋危機,提高了水患隱憂,也增加了交通風險。這聽起來是很荒誕的關聯,但板橋失竊的水溝蓋,最後可能和美國邁阿密的人孔蓋熔為一爐,這卻是環球水溝蓋之旅的可能結局。所不同的,只是各國因應鐵蓋失竊的態度與方法。
  
  在臺灣,水溝蓋失竊的故事已多到難登新聞版面,缺了溝蓋的馬路成為常態,近來更出現南北包商同時使用甘蔗板來替代鐵蓋,可以想見,“水溝蓋經濟”已進入新一波“演化”高峰。事實上,屢屢有民眾因此出事摔傷,但水溝蓋問題多年來卻未引起多少重視;反正,了不起是當局再花錢重做,從執政當局到地方政府誰也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那麼,先進國家又是怎麼對付這個問題的?根據《紐約時報》近日的報導,美國許多大城如鳳凰城、克裏夫蘭、邁阿密、孟菲斯今年都出現人孔蓋失竊的現象,去年全美才失竊了一百個人孔蓋,今年激增至兩千五百個。為此,費城水利官員則親自上陣,一週有五天在廢五金回收廠臥底埋伏,企圖從源頭找出銷贓竊賊。此外,全美有28州已提案立法提高鋼鐵竊賊的刑罰,並要求廢棄物回收廠執行更嚴格的交易登錄,包括不得收受烙有“公有財産”印記的鐵蓋;同時,有些水利機構則設計了從鐵蓋內部加鎖的防竊裝置。以數量看,美國的受害程度沒有臺灣嚴重;但從政府的因應看,他們卻比臺灣積極得多。
  
  臺灣《聯合報》文章認為,水溝蓋失竊之所以層出不窮,秘密只有一個:沒有個別受害人。公物失竊,公家認帳,所以不會有人在乎。對竊賊而言,沿街取走溝蓋何其順手,既不必侵門踏戶,就算有人目擊也鮮少過問;甚至有人報案,警方也未必受理。正因偷公物風險低而利潤高,所以竊賊越偷越順手,越偷越大膽,從水溝蓋一直偷到水利閘門和消防栓。
  
  但這類竊案真的沒有受害人嗎?一個造價八、九千元的水溝蓋,竊賊當廢鐵賣掉只能得款幾百元;但當局重新打造,卻又要再花費數十倍的價錢,由納稅人埋單。僅以板橋市為例,今年上半年失竊一百十七個水溝蓋,竊賊當廢五金賣掉頂多拿到三、五萬元,但市政府卻得編列百萬元經費重新安裝。公帑如此虛擲,民眾不心疼嗎?人們因而摔傷成殘,官員不慚愧嗎?
  
  經濟學有一種論調:交易次數越多,越能造就繁榮。若用“水溝蓋經濟”來檢驗,一個水溝孔要打好幾次鐵蓋,這造就了誰的繁榮呢?除了竊賊、收贓者和鋼鐵業受益,絕大多數市民其實都是受害者。水溝蓋泄漏的秘密就是: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當局,才會對公有資産的損失及人民的權益置若罔聞;也正是一個沒有公權力意識的當局,才會坐視水溝蓋問題由小變大,卻不企圖解決。
  
  文章指出,水溝蓋其實只是一個代名詞,它衍生的風險,早已遠超過排水和交通事故了。“水利署”統計,去年全臺有上百座水門被竊,其中有六十座集中在雲林。竊賊的大膽行徑固令人錯愕,但地方水利部門對於公有設施的管理疏鬆到這種地步,豈不更讓人心驚!且不問臺灣水利官員何曾像費城官員那樣親自在廢五金廠埋伏擒賊,難道竟連守住偌大水門的能力都沒有?再説,就算竊賊能連夜發動大型機具劫走水門,但這麼特殊的公物絕非隨便的廢五金廠所能收受,何以地方和執政當局均無意窮加追查?
  
  從失竊的水溝蓋到失竊的水門,暴露了臺灣仍停留在開發中地區的管理思維。包括許多堤防、抽水站的草率施工,不亦同樣在複製水溝蓋且偷且補的荒謬嗎?文章最後呼籲,到底誰在發水溝蓋的橫財,請當局用點心力追出個眉目吧!別再讓臺灣的公德心、公權力和人民血汗錢全在無蓋的水溝裏流失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