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要想脫胎換骨 開放與鬆綁才是硬道理

2008年07月24日 16:43:00  來源:
字號:    

  最近臺灣島內有兩件不是問題的問題,鬧得滿城風雨。一是美國的二房風暴,傳到島內後,被誤認為好似去年秋天美國次貸危機,島內投資人包括銀行、壽險公司及基金等,將遭到重大損失;不僅媒導大事渲染,所謂專家與名嘴也加油添醋的強調其嚴重性。實際上,美國二房公司發行的債券,不僅有優質房貸客戶作保證,而且該二公司具有半官方性質,美國政府及聯準會(Fed)全力支援,等於政府保證,本無問題;上週四臺灣《經濟日報》刊載題為“認清美國二房風暴的本質”的社論,予以澄清,希望民眾不要庸人自擾,否則受損的還是自己。二是新當局宣佈兩岸經濟政策大鬆綁;多年來當局的橫加干預,政權再度輪替後大鬆綁,應是經濟發展正途,本不是問題,但仍然遭到部分反對人士的質疑與批評。

  自李登輝1996年祭出“戒急用忍”政策,限制臺商到大陸投資,2000年政權輪替,民進黨更以“意識形態”治臺,積極採取鎖臺政策,箝制了臺灣的經濟發展,使臺灣的競爭力世界排名每下愈況,不僅外商出走,臺灣經濟也自四小龍之首淪為四小龍之末。因而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振興經濟”的第一道大菜,就是“開放與鬆綁”。

  新當局上任後,在因應通膨問題同時,並積極策劃兩岸經貿大鬆綁;繼7月4日兩岸週末包機直航與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後,于上週四臺當局行政部門決定,對大陸投資上限,放寬到凈值的60%,企業總部設在臺灣者則不設限制,並將在8月開放陸資來臺、9月鬆綁赴大陸投資産業別限制、10月磋商貨運包機直航及截彎取直等等,預計至年底將有25項兩岸重大政策鬆綁。反對兩岸鬆綁人士認為,在不到半年內,鬆綁這許多政策,顯然過於匆促。

  反對人士認為兩岸關係過去在“戒急用忍”與“積極管理”之下,仍然産生許多負面影響。現今要大鬆綁,將來問題必更惡化;《經濟日報》文章認為,其實真正情況並不如是。

  其中較重大者,如一,反對人士所言“錢進大陸,債留臺灣”;而實際情況,根據最近臺中華徵信所調查臺商1,000人,過去三年在大陸賺錢的比率高達81.5%至86.4%,較天下雜誌最近調查臺灣1,000製造業賺錢比率72.9%至81.6%高;而且前者的凈值報酬率為12%至16.6%,較後者的8.8%至12.5%,高出1/3之多。另據臺灣上市櫃公司合併財務報表顯示,島內企業投資大陸的盈餘,佔全公司總盈餘的比重不斷升高,甚至有超過島內的盈餘,成為總公司賺錢的金雞母。只因大陸投資機會仍多,規模仍有擴大的空間,將錢留在大陸繼續投資,所有權都是臺灣股東的。至於“債留臺灣”,只是少數經濟犯的罪行,不能以偏蓋全,大陸6萬多家臺商中,“債留臺灣”的微乎其微。

  二、反對人士認為臺商到大陸投資,是資金大失血;其實有能力對外投資,因而所有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後,都會對外投資。根據臺當局經濟部門統計至去年底,核準對大陸投資649億美元,所有權都保有在民眾手中,怎麼説大失血呢?而且由於臺商對大陸投資,誘發了臺灣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及零組件對大陸出口,加以自大陸進口有種種限制,致産生對大陸鉅額出超。近十年來,臺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超高達4,100億美元。如純就國際收支而言,臺灣資金流往大陸的少,流入臺灣的多。十年來自大陸凈流入臺灣的資金高達3,451億美元,怎麼能説大失血呢?

  三、反對人士説臺商企業遷移大陸,造成數十萬人失業;的確如此,不過這只是經濟轉型必經的過程,一旦轉型成功,情況即會改善。如生産線遷出,另成立研發中心,財務調度、行銷單位的擴張,都會增加員工,尤其對大陸投資誘發的出口快速增加,更需要雇用大量員工。以去年對大陸與香港出口1,004億美元,估計可創造190萬就業機會,這正是十年來臺灣就業還能持續增加的關鍵。

  文章指出,“開放與鬆綁”最顯著例子是香港與新加坡,全世界政府干預最少,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和地區,其全球競爭力僅次於美國,高居全球第二、三名。大陸1992加強改革開放後,十年內經濟脫胎換骨;2001年底加入WTO後,加速開放與鬆綁的步伐,近年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回頭看島內,當局在2002年開放筆記型電腦(NB)赴大陸投資後,競爭力大增,六年來産量平均每年增加36%,世界佔有率自開放前的56%,去年提高到92%,NB成為臺商的世界。可是臺灣的日月光公司原是世界IC封裝廠的龍頭,由於當局不準其赴大陸投資,結果韓國Amkor在大陸擴産取而代之;又如奇美原是世界ABS最大廠,當局不開放到大陸投資,結果韓國LG乘機在大陸擴大,後來居上等,在在證實“開放與鬆綁”才是硬道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