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投資大陸行政限制正慢慢解除 心態鬆綁更重要

2008年07月16日 09:41:00  來源:
字號:    

  在臺當局“經濟部長”尹啟銘向馬英九報告確認後,綁住企業十一年以上的大陸投資金額上限,可望在本週“行政院”會中正式通過放寬鬆綁。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這次放寬的幅度相當大,代表臺當局願意解除行政限制,給予企業更大的空間,同時也讓臺灣的投資環境,直接面對與大陸的競爭,這種勇氣與自信,值得肯定。當局接著就要為臺灣在兩岸分工互補中尋找定位,並全力提升臺灣的投資環境與競爭力。 

  而更重要的是,必須強調,當局要鬆綁、放寬者,不只是區區的一個投資大陸金額限制規定,更重要的是過去那種管理、管制、限制的心態,更要“放寬、鬆綁”。 

  當局在原則上已確定,過去以“累退方式”訂定、以企業凈值40%為赴大陸投資金額上限之規定,將放寬為一律以60%為上限;但對在臺設營運總部的企業,則將不設金額限制。此一規定,在實務上,則是對大部分中大型企業而言,幾乎都可脫離投資金額上限的限制了。未來,企業赴大陸投資的限制,主要將是來自針對各産業類別、種類與技術層次的限制。 

  回顧過去幾年的兩岸投資政策,幾乎是由一環扣一環的限制所構成。基本面上,對稍具技術性與資本較大之産業,早期幾乎全部列為禁止或限制類,如石化、汽車、半導體……等,後來在業者一再陳情下才逐漸開放;資金面上,對企業以累退方式計算,最高不得超過凈值的40%上限。所有限制與管制,其基本出發點就是擔心臺灣資金外流、期望借著限制手段讓企業增加在臺投資;同時也要避免大陸取得臺灣的技術與資金而快速進步,對臺灣造成威脅。 

  社論直言,冉冉十多年過去,這些政策的結果與效果,可説完全失敗。可以總結一句:未必損人卻必定不利己。大陸仍快速以兩位數的成長率成長與進步,每年從全球吸收了五、六百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整個經濟體與技術的進步已經到可以實施更好的環保與勞工條件。

  臺灣呢?受惠了嗎?因為對投資類別過分嚴苛且不合理的限制,島內企業失去一個在大陸發展壯大的機會;從汽車、石化、到半導體等科技産業,全部都因政府限制與開放的牛步化,使島內企業坐失先機。反而有些當局從來不放在心上、未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傳統企業,借著大陸成長為大型企業。

  社論指出,40%的投資金額限制,則限死了企業在大陸的發展腳步,即使與技術層次、臺灣安全毫無關係的百貨、食品等産業,在大陸積極拓展之際,也被這個緊箍咒限死。而更嚴重者,許多在大陸發展有成的臺商,在企業需要上市籌資以進一步壯大時,卻因40%上限而無法回臺上市,選擇在港、星或大陸掛牌。懂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在全球化的今日,企業在哪掛牌,根就在哪,在哪設廠反而次要。結果是:當局訂40%上限想逼企業根留臺灣,結果卻是大夥連根拔起,跑去港、星、大陸生根了。一環扣一環,整死企業、也搞得臺灣經濟奄奄一息、資本市場相對萎縮;這種政策,豈不荒謬? 

  社論認為,當放寬金額限制之後,當局亦該同時大幅放寬現有各種産業類別之限制。除了極少數的確對臺灣安全有影響之産業與技術外,其餘限制全部都該解除。坦白説,我們無法想像、或認同,那些坐辦公室、與市場距離遙遠、從來甭接受競爭試煉的“宅男公務員”,可代那些第一線拼鬥、與全球競爭的企業決定哪些投資、哪些技術,是可以登陸;哪些則“尚未到適當的投資時機”。當局有關部門,更不該信心缺乏到以為有任何放寬後,企業會“跑光光”。日前當局宣佈有意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十二吋晶圓廠,結果島內廠商都表示將待“適當時機再去投資設廠”,顯然,企業自有其市場考量與步調。

  社論表示,看看過去當局“管理”企業投資行為的成果,那種管理、管制、限制的心態與態度,可以休矣!未來,當局應專注在打造臺灣的投資環境與競爭力上,從基礎建設、行政效率、法令制度、到稅率、人力資源、甚至生活環境,都需改善提升。作得好,企業自然留下來。 

  開放,對企業而言,當手腳不被綁住時,是更多的機會,但也是更多的挑戰。對政府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