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當局鬆綁兩岸政策 對的事就該果斷去做

2008年07月14日 09:38: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上周接連釋出開放12吋晶圓廠登陸、大幅鬆綁企業赴大陸投資40%上限兩項重要政策方向,遭“獨”派人士強力反對,進而要求須先建立共識才能放行。中評社今天刊載社評指出,綠營這項論述是有問題的,馬英九今年三月以壓倒性多數贏得大選,即代表臺灣多數人民支援鬆綁兩岸政策,內部既然已有共識,馬當局只要加速推動就對了。

  是否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在臺灣已經吵了快10年,陳水扁執政之初原也準備適度放行,惟深綠保守派不斷施壓,民進黨當局為選舉考量又回頭擁抱深綠,8年執政一事無成。即使已經敗選,“鎖國”主張徹底潰敗,“獨”派還是不死心,想要敗部復活。

  社評直言,“獨”派反對企業西進的主張,脆弱得不堪一擊,甚至到荒謬的程度。例如,深綠言必稱,企業西進會造成臺灣經濟“空洞化”,造成臺灣人民失業,還聲稱開放筆記型電腦登陸已經造成數十萬人失業。這種説法,只要稍有財經知識的人都知道根本是胡扯,綠營應該反思,如果臺灣當局當時沒有開放筆記型電腦到大陸設廠,臺灣整個筆記型電腦産業,大概早就出局了。

  臺灣半導體業者從爭取8吋晶圓到大陸設廠,一直到主張12吋晶圓也要去,無非基於商業競爭考量,當對手把生産線移到大陸,取得價格、出貨的優勢,搶佔市場;臺灣業者若做不到價格更低、品質更好、更貼近市場,只有等著被淘汰。尤其,在競爭激烈的IT産業,第一名與第二名往往有非常大的距離,沒能搶到第一就是Loser。

  英特爾(Intel)去年確定在大連投資興建12吋晶圓廠後,臺灣半導體製造廠商接受媒體訪問時皆憂心,如果當局再對業者限制重重,即使強如臺積電,在大陸市場上也會如“義和團對上洋槍鐵炮”,讓臺灣業者永遠落後於人。現在馬英九總算是要放行了。

  綠營反對企業西進源於坐井觀天式的想法,認為只要限制企業不能到大陸設廠,把業者都關在臺灣,即可解決臺灣民眾失業問題。綠色媒體更提出讓人啼笑皆非的説法,認為早年臺灣沒有讓企業到大陸投資,經濟表現多好,一開放,臺灣的經濟就垮了,整個思維還停留在沒有全球化,也沒有WTO前的世界。

  綠營憂心開放會造成臺灣經濟的“空洞化”其實都是民進黨執政時自己造成的問題。本來,兩岸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和平的基礎上,建立産業分工,大陸地方大,人力充沛,臺灣將適合在大陸發展的産業移往大陸;臺灣地方小、人力昂貴,適合發展旅遊、精緻産業,最近大陸觀光首發團到臺灣展現的驚人購買力就是最好證明。

  臺灣讓適合在大陸發展的企業到大陸,爭取陸資來臺投資、陸客來臺觀光消費,只要運作得宜,臺灣非但不必擔心經濟“空洞化”,反而可以促進臺灣産業升級,讓人民賺到更多的錢,大陸也能受惠,何樂而不為。綠營人士反對企業西進,又反對陸資、陸客進臺灣,想把企業都綁住,連帶把臺灣的發展也綁住。

  半導體巨子、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去年底應臺北美國商會之邀發表演説,感嘆形容李登輝執政末期,再加上扁當局8年的臺灣,讓他聯想到18世紀末期清朝乾隆皇帝當政的“鎖國時代”,在全球化加速進行時,臺灣不只停滯,甚至倒退。

  社評指出,“獨”派人士最近反對企業西進到了瘋狂的程度,什麼罵人的話都講得出來,甚至揚言要採取行動,反對到底。事實上,當馬英九在今年三月以壓倒性多數打敗謝長廷,“開放”就是確定的政策。這跟民進黨當局聲稱過去為了開放8吋晶圓圓登陸,花了很長時間形成共識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的扁當局是朝小野大,是執政黨的支援者在反對開放,現在馬當局是完全執政,國民黨的支援者都贊成開放。

  換言之,如果馬英九選舉時告訴臺灣選民,他當選後要鬆綁兩岸政策,放寬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上限,現在如果反悔,表示要先取得共識才能做,這才是大問題。對的事,就該果斷地去做,只要把根基紮好,臺灣的經濟很快就能起飛,跟著大陸一起崛起。最近“獨”派、綠色媒體反對企業西進,所獲迴響相當有限,馬當局沒有必要因為這些雜音擔擱進度,拖累了臺灣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