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股下跌只是短期波動 抑通脹才是首要之務

2008年06月30日 17:32:00  來源:
字號:    

  臺灣新當局上任不久才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強調下半年經濟會變好,但是,最近臺灣股市慘兮兮,上週五股市慘跌263點,在馬英九的關切下,劉兆玄“馬”上成立“因應景氣項目小組”,週六更漏夜開會提出八大因應措施;“馬”上作風絲毫未減,不禁讓人為劉“內閣”捏一把冷汗。今日臺灣《工商時報》發表評論説,臺股下跌只是短期波動,對抗通貨膨脹、降低停滯膨脹的風險,應是臺當局首要之務。

  臺灣是自由開放的經濟體,與國際經濟、金融的連動性甚高,在全球股市低迷不振情況下,臺灣股市絕不可能置身事外。回顧520之前,因為對“馬”上經濟會變好、“股市上萬點”等諸多期待,很多股民及外資紛紛加碼臺股,確實讓臺灣股市有一段時間呈現一枝獨秀。但是,最近國際油價持續狂飆,全球經濟成長明顯減緩,美國股市跌幅持續擴大,所以,最近臺股不再一枝獨秀,被打回“原形”,應屬意料中之事。從520迄今,臺股跌幅高過期待股市,反映的就是“馬”上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但若以今年年初股價作為比較基準,臺股跌幅明顯較其他國家地區股市為小,足以説明臺股迄今尚無信心危機問題,只是反映國際股市的變動而已。

  既然臺股無法倖免于國際股市的衝擊,臺當局就需對未來全球股市的可能變化有更全盤的掌握。就美國股市觀察,迄上週五美股從年初的高峰跌幅超過20%,正式進入專家所指“熊市”,亦即空頭市場的標準。自1960年代迄2001年網科泡沫崩潰,美股歷經9次空頭市場,平均跌幅超過3成,最大跌幅將近5成,以次貸危機影響之深廣觀之,美股仍有大幅下跌的風險;歐洲股市亦無可避免將隨美股浮沉。

  國際經濟情勢的可能變化更為險惡。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價格飆漲,讓全球通膨壓力直線上升,美、歐、亞太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紛紛創下數十年來新高點;通膨加劇讓各國政府如臨大敵,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因為通膨問題導致政局動蕩。因為通膨可能引發停滯膨脹的風險,各國政府多將打擊通膨列為首要目標,股市原本是經濟櫥窗,短期波動反而不是問題的核心。

  社論指出,假若全球股市低迷的大勢不變,臺當局的八項措施會有持續效果嗎?如果臺當局不能冷靜處理因應股市問題,急切救市卻收不到效果,反可能讓股市愈救愈跌,信心崩潰。1999年臺灣面臨本土型金融風暴,股市愈救愈跌幾乎導致蕭“內閣”被迫下臺的慘痛經驗,當時操盤的臺灣“財政部部長”正是今日負責項目小組的“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該先救股市抑或先穩住經濟?早有臺灣經驗可循。劉“內閣”要不重蹈覆轍,應該把當年那一段救市經驗溫習一遍,千萬不要再陷入“馬”上救市的迷思。

  坦白講,在7月初油電價格即將雙雙調漲之際,對抗通貨膨脹、降低停滯膨脹的風險,應是臺當局首要之務。臺灣“中央銀行”上週五採取三項緊縮貨幣措施,嚴格來説,只能稍減島內爛頭寸過多的問題,但臺灣“央行”有勇氣針對當前核心經濟問題,無疑有強烈的宣示作用,也是為7月油電雙漲後的物價情勢先打預防針。這樣的作為值得肯定。!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