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穩中求進 開創兩岸經濟新局

2008年05月04日 11:04:00  來源:
字號:    

  新當局在“五二○”上任後,兩岸將邁向和解與對話的新時代,各界期盼未來兩岸以合作取代對抗,在經濟上共創雙贏。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指出,臺灣機會來了,臺灣産業需要很大的市場來發展知識經濟,中國大陸與臺灣可以發揮互補功能。北京大學教授吳敬璉則建議,兩岸産業聯合起來,走到世界的前頭。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認為,只要兩岸有合作的意願,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將可共創雙贏。 

  “文教基金會”昨日舉辦“臺灣經濟:新局與發展”研討會,邀請重量級産官學三方代表就世界經濟變局下,亞洲與中國經濟的前瞻與挑戰、臺灣的出路等議題提出建言。 

  社論分析,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下,今年國際環境出現很大的變化,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信用緊縮問題嚴重,同時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且全球發生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糧荒,亞洲各國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所幸,亞洲各國區域內的貿易穩定成長,逐漸與美國“脫鉤”,美國的經濟衰退對亞洲各國的影響不會太大。劉遵義期許臺灣抓住機會,加強與金磚四國發展經貿與投資。

  近年來積極鼓吹建立“法治市場經濟”,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兩岸隔離這麼久,應求同存異,搭建正規的合作平臺,可以創造許多商機。臺灣産業不能一直替外國企業做代工,這樣附加價值太小,未來兩岸産業如果聯合起來,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更高層次的競爭,例如,兩岸在爭取制訂國際電信標準技術規格方面,機會很大。

  準“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更具體提出,臺灣未來要高舉“品牌”的旗,走“服務”的路。他一針見血指出,臺灣有許多優勢,但也有一項缺點,即市場太小,任何一個企業要變成全球性的企業,不能只靠臺灣的市場。臺灣要走向服務經濟,不僅製造業要加上服務,本地的服務業也要有全球視野,才能邁向海外。 

  社論指出,坦白説,兩岸在不同的政經制度下,雙方隔離這麼久,在各個層面都缺乏了解,官方更缺乏正常溝通管道,難免産生誤解與異見,未來要打破這些隔閡,雙方都需要以最大的誠意出發,共同解決問題。 

  社論認為,“五二○”之後,兩岸經貿開啟新紀元,和平的橄欖枝帶來許多新希望,臺灣的經濟動能有賴內需的提振。兩岸經貿的進一步開放,的確為兩岸企業帶來許多商機,在一片開放樂觀氣氛下,未來開放的腳步一定要走穩,才能真正開創新局。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