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穩健良好的兩岸關係是臺灣前行的希望地圖

2008年04月29日 13:41:00  來源:
字號:    

  挾七百多萬票超高民意支援度,馬英九其實也承載了臺灣人民無限的期待和希望之夢。美國《世界日報》今天刊登社評説,馬英九所以勝選正如其所言,他是一個和平的製造者。這是臺灣人民長久處於藍綠對決,以及兩岸的危機當中,所能做的最佳選擇,就是選擇一個能化解兩岸危機的領導人。或謂馬英九的勝選一舉解決了“臺獨”,但這個説法不夠明確,而是馬英九的勝選,讓臺灣人民,甚至兩岸人民不必再為臺灣領導人的“臺獨”冒進政策寢食不安,付諸代價了。


  對馬英九的高期待其實是臺灣人民痛苦指數的反映,是以馬英九首要之務在於如何降低痛苦指數,讓臺灣人民走上街頭不是憤怒而是笑臉和歡顏。

  社評説,當臺灣人民卸下心中懸劍的同時,對馬英九的寄望只會更高。這就是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消解。或許馬英九已經看到了這個關鍵點,是以讓臺灣人民最在意的“三個部會”,即“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財政部”和“教育部長”的人選遲至昨日才拍板。而這也寓示著人事決定政策的定律,沒有上上人選寧慢勿濫。

  社評指出,馬英九和劉兆玄皆已宣示沒有過渡也不必蜜月,政權轉移的同時就得立即開工的各個“部會首長”,如何為臺灣人民創造希望和歡顏。偏偏在這個關頭上,輸入性通膨和全球糧食危機紛至遝來,擋不住的物價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這是兩難也是考驗,對馬英九執政團隊則是無從回避的危機。

 

  一個能帶來新希望和執行力的“新內閣”,能否禁得住檢驗,或不在能言善道,而在如何降低臺灣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提升對“新內閣”的信心指數,從而讓臺灣人民對未來可以憧憬,也願意承受物價革命。而這就在如何為臺灣整體增值,從各方面為臺灣增值,而且這要能讓臺灣人民有切身的感受。

  臺灣過去十幾年經濟空轉,最大的致命要害出在對中國大陸的自我封鎖和自我邊緣化。這不僅讓臺商或陷於“賣臺”或“違法”的陷阱,也是臺灣産業一去難以回頭的罩門。

  眼前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富豪來臺報導多偏重地産投資,這其實僅是話題而已,要害還在於陸資能否入臺參與愛臺的12項建設,參與臺灣經貿的總體發展。

  社評表示,而這又在於兩岸關係的互動層級和實質內涵有無提升,如何營造兩岸對話和合作的氛圍,實質提升兩岸對話的空間。是以“陸委會主委人選”不但重要,更在如何通過“陸委會”和“行政院”拿出一套執行的辦法來。現在不是政策如何,而在政策的執行和檢驗。在於領導人的執行政策的創意,在於整體團隊如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政策效應。是以這還不在於“陸委會主委”而在兩岸如何全面的接觸,進入這一接觸面的人才如何尋覓和使之就位。是以這就不能僅限于如何排除民進黨設定的障礙而已。

  社評認為,在兩岸關係和互動上臺灣或不宜片面的示好,但若從提升臺灣整體價值,維繫臺灣人民的信心指數,創造未來的希望著眼,期待的兩岸互動是按部就班且是良性發展的。

  要考慮到兩岸關係要能互惠互利,要雙贏,兩岸都需努力開拓。前景是美好的。兩岸關係的良好穩健發展將是臺灣提升和前行希望地圖之一。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