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瞭望:中華文化滲兩岸 海峽交流透真情

2008年05月04日 09:00:00  來源:瞭望
字號:    

  具有共同深厚傳統中華文化的海峽兩岸,實在沒有理由不密切攜手合作。“博鰲”融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都預示著兩岸正在朝著更好的趨勢在前進。

  閩臺文化交流活動此起彼伏

  《瞭望》週刊近日刊文説,4月春暖花開之際,“2008媽祖之光”大型電視綜藝晚會4月4日和6日分別在臺灣臺中縣和臺南市成功舉行,共吸引了15萬名臺胞現場觀看;

  第三屆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17日在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拉開序幕,包括2000多名臺胞在內的7000多名海內外嘉賓共襄盛會;

  臺灣高雄縣鄉鎮市長聯誼會參訪團一行45人18日來到福建泉州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成為博物館開館近3年來接待的十多萬名臺胞中的一部分……

  4月的熱鬧並非閩臺專有:臺灣戲曲學院及附屬京昆劇團一行49人13至15日到上海訪問演出;海峽兩岸青少年風箏文化交流活動20日在山東濰坊舉行;“臺灣當代陶藝展”22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16位傑出的臺灣當代陶藝家帶來70件異彩紛呈的陶藝作品……

  “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已然建立,未來需要向更開放、更積極、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專任教授江岷欽對此“樂見其成”。

  你來我往能夠更頻繁、更平衡

  “前幾天臺灣的閩南語天后江蕙在臺北舉行個唱,周傑倫也去助陣,風靡臺灣,我想,以後她可以到中國大陸演出,反響一定很好。”臺灣“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理事長”許文彬祖籍福建同安,十多年來到過中國大陸將近40次,熱切期盼兩岸文化交流能打開新的局面。他還説,超過3/4的臺灣人來自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兩岸文緣相承,臺灣藝術家面臨難得的發展契機。

  和許文彬持有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臺灣“中國藝術協會理事長”尚潔梅告訴記者,“海峽兩岸同文同種,美術底蘊和基礎一樣,應該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下,聯手建立完整的産業鏈,這樣臺灣的藝術界可以借助中國大陸的力量順風而上,更上一層樓。”

  越來越多臺胞熱衷兩岸文化交流,泉州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用“賓客盈門”來形容。他告訴記者,“每年每月我們劇團都在接待來自臺灣的同胞,有木偶界的、戲劇界的、教育界的,還有我們在臺灣結交的很多朋友。”

  “臺灣文化的根在中華傳統文化,主流主幹還是中國大陸,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臺灣文化只有到中國大陸來,尋找根源,激發生命力、創造力,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江岷欽認為,日益活絡的兩岸文化交流有利於臺灣的發展,是臺灣的必然選擇。

  依照已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此前的規劃,將通過協商,全面開放兩岸文化交流。而中國大陸也多次表示,在新的形勢下,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這樣的資訊讓不少臺胞備感振奮。尚潔梅近期就非常忙碌,他透露説,協會準備和廈門的藝術團體舉辦2008年閩臺藝術名家慈善拍賣會,目前相關籌備活動正在抓緊進行中;同時他也在著手收集在臺灣成名的福建籍畫家,希望2009年聯合福建有關展館辦展覽、出畫冊。

  臺灣木鐸學社社長陳漢強近幾年一直致力於兩岸學生的文教交流。他説,今年暑假將帶一批有興趣學醫的臺灣高中生到福建來交流,兩岸學生一起上課,一起吃住。未來模式成熟了,再針對文學、法學、商業等不同領域一批批開展交流,甚至可以讓學生一個禮拜在福建學習,一個禮拜在臺灣學習,深入接觸,增加感情。“我相信,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對中國大陸方面來説,擴大兩岸接觸面也帶來新的機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楊彥傑説,“越來越多臺胞走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未來希望邀請臺灣學者共同利用好博物館這個平臺,促進閩臺文化發展。”

  “閩南文化在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得到增強;中國大陸也十分重視閩南文化,在閩南設立了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把閩南地區與臺灣同胞共同舉辦的尋根謁祖、進香祭典、旅遊觀光等文化節活動都納入了保護範圍。”許文彬認為這是可喜的現象。

  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朱清感嘆,閩臺攜手推進“媽祖之光”主題活動,三年來,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就是兩岸不斷增進文化交流、融洽親情鄉情的範例。“‘媽祖之光’在臺灣演出後,臺中縣和臺南市都提出強烈願望,希望明年再到它們那裏舉辦,高雄、彰化、臺北等地的文化方面負責人也紛紛到現場來溝通、邀請,彰化縣甚至迫切請求我們今年9月份就到那裏演出。”

  朱清説,將儘量滿足臺灣鄉親的願望,堅持把“媽祖之光”持續辦下去,不斷擴大媽祖文化交流,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兩岸文化交流要告別潛水式 向前邁進

  臺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鄭道聰認為,這幾年中國大陸對臺文化交流活動大多帶著文化分享、促進交流、增進了解的態度,是非常正面的。而現階段兩岸文化交流往來還存在諸多不必要的限制。比如,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游客入島辦活動審查十分嚴格,也不鼓勵臺灣有關方面到中國大陸舉辦活動,“這是一種障礙,希望臺灣能夠放寬一些,在兩岸文化往來的法規上作出調整。”

  尚潔梅也表示,“民間辦活動規模不太能夠做大,每次組團也就30個人左右。而到中國大陸辦一些重要展覽,或者中國大陸的書畫家想要在臺灣大規模辦展,茲事體大,還是官方做比較好。”

  尚潔梅舉例説,2006年臺北市美術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合辦“1978年之後中國的寫實油畫展”,基本上是官方的館際交流模式,中國大陸的作品送到臺灣來,臺灣的作品也送到北京展覽,經過一兩年的策劃,效果非常轟動,希望未來這樣的活動可以多一些。

  江岷欽認為,兩岸同文同種,具有共同的記憶和共同的基礎,不管是文字書寫,還是藝術欣賞,兩岸的文化交流比起其他地方要容易許多。交流的平臺早就建立,這是先天的優勢。

  “但是,這一優勢卻沒能完全發揮。”江岷欽説,臺灣在過去的8年裏,一些政治人物為了獲取自我的政治利益,築起文化高墻,讓文化無法順暢交流,違反了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透過政治意識形態的梳理,將有更多人認識到,不受政治利益拘束,更能從文化交流中受益。“兩岸文化交流勢不可當,是正面而樂觀的。”

  江岷欽認為,兩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阻隔,在既有平臺之外,需要進一步加深理解。過去兩岸文化交流基本上還是自下而上的草根交流,規模小,尚未得到全面的發展。未來有必要掀起蓋頭來,讓潛水艇式的文化交流浮出水面來,朝著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向發展。“應該降低文化交流的門檻,給文化人、文化事務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實現兩岸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

  期待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協力合作

  在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之際,許多人捕捉到了一些新資訊:中國大陸房地産界多名知名企業家21日赴臺參訪,其中對臺灣文化創意産業也頗感興趣;第四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于4月28日在杭州舉行,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等人將親臨動漫節現場;第十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將於5月在福州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創意産業創業計劃大賽成為一個看點……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趨勢下,兩岸的文化交流應該超越目前的交流形式,具體升級為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協力合作。”江岷欽認為,過去20年,兩岸文化交流持續在同文同種的基礎上進行,無論是傳統文化抑或流行文化,交流的成果不可不謂豐碩,已然在兩岸之間架起橋梁,協助兩岸人民相互了解與彼此融合。在這基礎上,兩岸應該攜手共創文化産業,這樣不僅能在産值上創造兩岸經濟共贏局面,而且能在文化上創造中華傳統的文藝復興。

  兩岸攜手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正當其時。很多人注意到,馬英九提出,成立“文化創意産業研發中心”,扶植文化産業的創投、研發、品牌建立及國際流通,刺激原創能力,建立國際品牌,譬如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等傳統本土藝術;設置“臺灣電影中心”全力推動臺灣的電影産業,成立“公共電視閩南語製作中心”及專屬頻道;培育本土文化優勢,以文化創造“和平紅利”,等等。

  而江岷欽也看到,中國大陸2001年正式將文化産業納入“十五”計劃綱要,併發表了《2001~2002中國文化産業藍皮書總報告》,“這一連串的積極作為,不但明確地宣告了中國大陸已將文化産業列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而其豐碩的産業成果,也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大陸視為全球五大文化産業高度發展國家之一。”

  江岷欽認為,在全球化的文化創意産業浪潮中,中國大陸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暨2010上海世博會,能不能在文化産業上,成功地展現從“中國製造”轉為“中國創造”的能力,將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臺灣的創意理念、行銷網路和中國大陸的文化底蘊、人力資源相結合,可以共同打造文化上的國際品牌。”尚潔梅説。

  江岷欽説,文化創意産業逐漸蔚為世界風潮,而文化競爭力是取勝先機。具有共同深厚傳統中華文化的海峽兩岸的合作,將開啟中華文化的新紀元及兩岸發展的美好願景!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