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 臺灣政治生態現嶄新格局

2008年03月26日 10:21:00  來源:
字號:    

  臺灣“總統”選舉,國民黨參選人馬英九以絕對多數優勢贏得勝利。繼1月12日臺灣“立委”選舉之後,執政八年的民進黨再次落敗。在逆勢中試圖挽回敗局的謝長廷和蘇貞昌,儘管在最後關頭呼喊出“逆轉勝”的口號,但最終還是失去了執政江山。亨廷頓“第三次民主浪潮”的政治理論,在中國人社會裏獲得到了一次完整的實踐。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發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陳子帛的文章説,這次選舉結果其實就是紅衫軍風暴以及“立委”選舉效應的延伸,充分反映了臺灣主流民意對陳水扁政權的厭惡和唾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樸素真理,再次得到印證。

  由於臺灣選舉文化具有明顯惡質化的表現,過往的“三一九”槍擊案、高雄市長選舉“走路工”事件和層出不窮的“奧步”,人們對擅長政治選舉的民進黨今次是否會採取更多技術型攔截動作仍有警惕。而事實上,從1月13日之後,謝長廷競選團隊在將近40天的競選過程中居然能一路“逆中求勝”,最終維持民進黨40%的基本盤,甚至一度出現黃金交叉點,迫使馬英九陣營在文宣廣告和反“奧步”危機處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最終謝長廷“概括承受”陳水扁執政八年的劣跡,無法爭取到中間選民的認同,陷入“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窘境而敗北。

  馬英九獲得前所未有的民意支援度,意味著臺灣人用選票對陳水扁政權八年執政予以徹底否定,而國民黨在野的痛定思痛和積極轉型的努力也獲得了臺灣民意的認可。

  但其實,這次大選給人們的啟示已經溢出了臺灣本島。從華人社會的政治參與角度加以考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文章指出,國民黨以及馬英九這次推出新的臺灣主體論述,標誌著臺灣進入了一個“新臺灣人”的世代,這個世代從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開始,經過十多年的政治揉合,現在得以確認和確立。其意義有兩點:

  一是臺灣主體認同意識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省籍以及族群意識不再是切割政治權力的利器,臺灣主流民意願意接受外省籍背景的政治人物成為他們的最高領導者,“臺獨”基本教義以及割裂族群對立的極端訴求將逐漸被邊緣化。

  二是臺灣主體認同將成為未來一個歷史時期臺灣政治社會的主導意識。1988年至今二十年的政治轉型和民主化過程,其實就是主體認同意識不斷被加固的過程。

  更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經過二十年的演進,政黨輪替將成為未來政治過程的常態,或許還會發生若干反覆,過程也許還有人們不樂見的生澀,但大方向不可逆轉;而臺灣民眾用選票表達政治意志和意願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任何執政者無法拂逆經由主流民意決定的決策意見。也就是説,臺灣內部的政治生態將呈現和過往半個世紀所不一樣的面貌,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的政治生態勢將呈現嶄新的格局。

  文章最後表示,在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的今天,臺灣政治民主化進程所發生的一切將在兩岸三地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産生邊際效應,或許無法成為任何一個華人社會“克隆”的標本,卻也在現代政治學的意義上創下了一個以政治選舉獲得執政權的個案。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