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意識形態臨駕經濟政策 勞工怎會不苦

2007年09月11日 10:44:00  來源:
字號:    

 

最近臺灣許多重要媒體都以巨大的標題寫著令人震撼的字句:“臺灣勞工真命苦,生産力不差,薪資零成長!”或是“産出年年成長,薪水不動如山!”以及“什麼都漲,就是薪資不漲!”的確,這正是臺灣大多數薪資所得者共同的感受。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説,隨著國際油價狂飆,糧食價格快速上揚,每一個小市民都發現,不管“主計處”的物價統計告訴我們物價水準如何穩定,甚至某些月份還往下跌,但生活中許多不可或缺的用品如汽油、瓦斯、麵包乃至陽春面,價格都大幅向上調。唯獨絕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仰以為生的薪資可是不動如山。本來大家都認為,這是臺灣經濟成長停滯、生産力低落的必然後果。但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的薪資與生産力的變化,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過去五年裏,臺灣的平均時薪提高了不到1%,確實幾近零成長,但在過去25年之間,臺灣勞工生産力的成長可是排名全球第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時,臺灣勞工的工作時間之長,也名列前茅,僅次於香港與印度,全球第三高。

 

這個統計證明了臺灣勞工極其勤奮,生産力也快速成長,勝過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是誰剝奪了他們辛苦賺得的成果,令薪資原地踏步?我們來抽絲剝繭,將嫌疑犯一個個揪出來。

 

勞工生産力本來是個十分粗糙的統計數字,只是將GDP除以就業人口數而得。因此,如果分子大幅增加,或分母部分成長較緩乃至減少,就會令相除所得的勞工生産力快速增長。明乎此,我們立刻會想到,近年來臺灣勞工生産力升高的可能原因,就是就業人數的成長不及GDP的成長速度。果然,從2000年到2003年,臺灣的就業人數幾乎未增加,中間那兩年還比2000年降低。若生産力真是靠此而大增,那不但不足以自傲,還該引以為恥。

 

不過,在政權輪替之前,就業人數卻是明顯增加的;在2000年之前的五年,即增加5%上下;則GDP必須增長更快,勞工生産力方有可能大幅上升。通常在一定的就業人數之下,有兩個因素能令經濟快速成長;其一是資本快速增加,也就是投資成長快,讓每一個勞動力可以配合更多、更有效率的生産工具從事生産,自能令生産力提高。但更要緊的,則是生産技術的進步,生産方法的改善;這兩者或與資本之增加結合,或者單獨透過人力投資、觀念改變、制度調整達成,能産生更神奇的效果。

 

社論指出,近20年來,中國大陸經濟飛躍成長,其勞工生産力之成長率也迥出群倫,最大的關鍵,莫過於轉向市場經濟將勞工的生産效率奇跡式地提高。臺灣在過去數十年,經濟制度愈臻合理,管制干預不斷減少,自由開放程度迭迭升高,再加上我們積極接納外來投資,島內廠商又踴躍投入全球市場接受競爭的洗禮,也是我們的生産力增長領先同儕的重要原因。

 

然而從李前“總統”執政後期一至於其承繼者陳“總統”,意識形態治臺愈來愈肆無忌憚,以“戒急用忍、積極管理”等“鎖國”的手段也愈來愈囂張;在全球正以愈來愈快的速度、愈來愈大的尺度積極整合的形勢下,我們卻選擇反其道而行,千方百計要切斷與全球最大動力來源的連係,極力營造出投資者與經營者含淚而去的環境。這樣的做為其後果正愈來愈清楚地顯現:島內投資停滯;外人投資卻步;資本形成遠比不上民眾儲蓄,而造成愈來愈龐大的超額儲蓄;大量資金、經營者、專業人才流失,而使勞工所須配合的資本、技術、創新不復蓬勃成長。因此,即使靠就業人數的成長緩慢來抑低分母數字,要期求勞工生産力再大幅上揚,恐怕也愈來愈不可得了。

 

社論認為,這就解答了五年來薪資原地踏步的部分原因:隨著企業外移、投資停滯,不僅足以創造更高生産力的條件消失,工作機會難也快速流失,就業者無法面對強勁的需求,則勉強謀一個糊口的工作已屬萬幸,又豈能奢求年年大幅調薪?

 

不過這只解答了一半。大批廉價勞動隨著共産集團瓦解而突然獲得解放,以最積極狂熱的態度擁入全球市場搶奪工作機會,才是讓臺灣勞工薪資難升甚至反而下降的關鍵。臺灣因距離最近、文化語言最無隔閡,自然首當其衝;但當局消極、閉鎖臺灣的政策,只迫使企業、資金流出,卻不容許有效利用中國大陸的強勁成長動力為臺灣勞工創造大量工作機會,這才是罪魁禍首。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