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解決島內農業問題 臺當局應拿出誠意

2007年11月08日 10:30:00  來源:
字號:    

  臺灣菜價像坐雲霄飛車般上下劇烈震蕩,不僅消費者怨聲載道,農民亦苦不堪言。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文指出,其實無論是自然災害或人為操作都是存在已久的老問題,雖歷經政黨輪替,但是農民生活似乎未獲改善。當然,農民本身也該反省,為何每到選舉,政客總能輕易獲得選票,如此誰還會花心思規劃長遠的農業政策,用心解決複雜的農業問題;對於菜價是否遭到人為操控,相信農民多心知肚明,卻未見有人挺身揭發黑幕,將菜蟲繩之以法;甚至有人為蠅頭小利,寧願將生産的農産品透過場外進行交易;這些都是農民必須學著思考的課題。

  目前臺灣農業尚屬傳統家庭式經營規模,先天的弱勢加上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仍然需要當局在政策、技術、資金等給予大力的協助。然而從島內農産品産銷失衡幾乎已成常態、中間剝削弊端未曾稍減、農家專業所得持續偏低、農業經營高齡化等現象,可明顯看出若當局持續現有的施政與方法,恐加速農業問題的惡化。尤其面對後WTO時代,不改變就只有被淘汰一途,一旦島內農産品供應不足,必須大量仰賴島外進口,屆時對於臺灣的“國防”、民生、經濟、社會安定等都將帶來嚴重的後果,這絕對不是唱衰,而是必須正視的警訊。

  因此,文章認為,當局在處理農業問題時,必須採取新的思維與作法,讓産業跟上時代的脈動。例如,為破除谷賤傷農,避免落入經濟學裏所謂的“蛛網理論”困局,就必須要讓農民能有充分的資訊來源,讓他做出理性的預期,所承受的風險自然較盲目種植者低。當局應可考慮倣照島內股市行情播報方式,于有線電視臺購買特定頻道,每天及時播報各消費地區各類農産品的最新交易價格與數量,甚至可請專家學者定期分析並作必要的倡導,農民只要打開電視收看特定頻道,即可了解各個地區各類農産品的成交數量、價格,讓農民得以掌握最新的交易資訊,此有助於選擇下一期種植農作種類的參考。

  目前島內農産品普遍採用傳統現貨交易的方式,農民總是按照當期的市場價格來安排下一期的生産,這容易掉入蛛網陷阱。目前國際上透過農産品期貨市場的運作,來維持糧食安全、健全農産品市場體系並利用期貨價格引導農産品生産和流通,以規避市場風險的作法已日漸普遍。目前臺灣期貨市場,主要是以金融股價類期貨商品為主,尚未推出商品類期貨市場。未來若透過兩岸直接“三通”或結合中國大陸農産品期貨市場之運作,這對穩定臺灣農産品的産銷與提升國際競爭力有相當的幫助,也可避免臺灣農民與農企結束在臺灣的事業,將生産基地移往中國大陸,對臺灣農業産生根本性的影響。

  再者,實施農業保險,讓農民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獲得保險賠償,減少當局長期的財政負擔。目前全球約有四十多個國家實行了農業保險制度,這些國家大多將農業保險從商業保險中分離出來,轉而以國家為主導,建立相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或者採取對商業保險公司給予資助、補貼等方式鼓勵其發展農業保險業務,也取得相當的成果。當局可先就一些攸關民生的農産品如水稻、蔬果或高經濟農漁産品如蘭花、箱網養殖、鮪魚等進行試辦,同時針對島內農業特性、基礎生産數據建立、財政性支援、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具影響力的農民組織、培養農民的風險意識等議題,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讓農民與民眾的生活更有保障。

  文章最後指出,面對後WTO時代多變的農業競爭環境,臺灣需要有膽識、有定見、能知人善任的領導人,才能讓臺灣長治久安。若一心只想選舉,終將為人民所唾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