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公報:和平統一海峽兩岸的期待與遠景

2008年03月04日 09:11:00  來源:
字號:    

  和平統一,是中國人的願望。九七以後,香港回歸中國母體了,如此香港以內的七百萬港人立即變成中國人。臺灣不若香港,香港和中國母體只隔一道羅湖橋,是歷史上的暫時分開,但一條臺灣海峽,卻長期把臺灣和中國母體分隔了;因此中國的統一,便存在著一些局限與一個期限。究竟局限是什麼?期限是何時呢?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評論文章分析、探討如下:

 

  政策寬容 情勢緩和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國慶前夕,亦在辛亥革命七十週年來臨以前,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向臺灣提出九項原則,作為國共兩黨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的基礎,並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這無疑是“一國兩制”的雛形,和日後的對港政策相若,只是多了一項更寬容的條文,就是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中央對臺政策一直是以臺灣的大局為重,為臺著想。也促使臺海形勢目前趨於緩和狀態。

  “臺獨”思想仍有散播力

  文章説,葉劍英所提出的九條建議,臺灣沒有實時的反應,但幾年以後,所草擬的“國統綱領”,便是一種響應。綱領以內,有所謂短線、中線與長線的步驟,短線是交往,中線是連係,長線才是統一,便是一種期限。統一以前,有相干關卡要跨過,便等於是一類局限。不久又有所謂汪辜會談,因此國民黨亦有相當的誠意,但二○○○年以後民進黨上臺,便連誠意亦欠奉了。

 

  究竟在民進黨的統治下,臺灣有沒有可能回歸中國的母體呢?筆者較早前曾指出,民進黨憑少於半數的支援率,居然能統治臺灣,就全憑一種三十五效應,這百分之三十五支援民進黨的人,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是極端“臺獨分子”,餘下的百分之二十,又是並非強硬,而是有“臺獨”傾向的人,進而影響其他為數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中性的人。就算是一小部分,亦足以取得邊緣的勝利,因為這百分之三十五的投票率極高,因此無可否認,“臺獨”思想仍有其蔓延性、散播力。

  在民進黨的內部,雖然有分裂性,但對著外邊,卻有其強大的結合力,如是所謂陳水扁德性,才有所發揮。陳水扁除了無德無能以外,便是“反蔣介石”、“去中國化”。蔣介石可貴之處,是仍有一顆中國心,一種黃帝魂,去掉這條根以後,一切代表中國,甚至只象徵中國的,便蕩然無存了。“大中至正”牌匾所代表與象徵的,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毀掉以後,便毀掉中國的傳承了。

  在統一大業上撒種子

  民進黨的票倉是臺灣的南部,特別是南部的農民。他們本質上是善良的,他們主要的特徵,是熱愛自己的土地,亦不輕易離開自己的土地,很少出外旅遊,到眉洲島的馬祖廟、東山島的關帝廟朝拜是唯一的例外,絕少接觸外界,因此自然很易被陳水扁的妖言所惑。基本上,臺灣若和香港比較,是較少國際性與開放化。不過臺灣的農業,已再沒有土地作為擴展的空間,一般商人,亦需要走出臺灣,去找尋商機。最佳發展的選擇,莫過於對岸的福建省,同一語言、同一風俗以外,是同一來源,因此目前的海西發展路向,是絕對正確的。漳莆地區可以吸收臺灣的農民,而廈門泉州,又可吸引臺灣的商人。

  兩岸統一不可能無期限

  文章最後説,在統一大業上,動武實在不是一個好策略,到時假若兩敗俱傷,勝利又何價?中國大陸和臺灣,應該相互協商與配合。應當順應絕大多數人的統一的願望。要有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思考,不要被陳水扁的一己之私所蒙蔽。相信,兩岸的統一併非無期限。(黃康顯)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