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扁執政八年 只會用“公投遊戲”凸顯臺灣價值

2008年02月26日 08:24:00  來源:
字號:    

  陳水扁日前在他的“總統電子報”中指出:2003年他簽署“公民投票法”,2004年三月、2008年一月,都分別舉行了全臺性“公民投票”,2008年三月還將舉行入聯、返聯“公投”,真正落實主權在民的普世價值。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表示,臺灣人民看了陳水扁的這些“獨白”,免不了會提出質疑,難道這就是民進黨執政八年後留下的“豐功偉業”?難道只有“公投”才能凸顯民進黨眼中的臺灣民主價值?

  社評説,“公投”是直接民主的展現,原本用來設計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陳水扁不斷以“公投”來自我標榜,一方面表現他對現行“憲政”體制的輕忽,捨近而求遠;另方面則顯示他在施政無力的窘態下,不得不祭出“公投綁大選”的奧步,用激發民粹意識來騙取無知民眾的選票。 

  曾經擔任泰國總理的政治學者譚寧説過,發展中國家欲完成民主化的目標,首先必須建立民主的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政治結構。民進黨過去批評國民黨過去的長期執政是“威權統治”,但卻忽略了國民黨在建立臺灣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結構兩方面曾經作出的貢獻。民主價值的建立要靠教育,而國民黨執政時為普及“國民教育”投下的巨大財力和人力,乃是今天民主深化臺灣人心的主要原因。現在民進黨抬面上的政治人物,包括陳水扁本人,能從一級貧戶躍居臺灣領導人,都是當時國民黨教育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再説,今天臺灣“憲政”體制的有效運作,也是拜國民黨政治改革所賜。雖然國民黨的政治改革無法和經濟改革同步而行,但國民黨強調穩定中求發展,一種漸近式改革方案,避免了臺灣轉型階段可能爆發的嚴重社會衝突。相形之下,民進黨執政後,在文化建設和“政府改造”計劃方面做了什麼?

  社評指出,由於民進黨堅持狹隘的族群主義,執政後採取的所謂“本土化”教育政策,使臺灣眾多莘莘學子,因此缺乏了全球化趨勢下,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國際觀。陳水扁硬將人民區分為“臺灣人”和“中國人”,也使這一代的年輕人,對於中華文化的本源缺乏起碼的認識,臺灣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已大幅降低。談起“政府改造”,社評認為民進黨執政者一改再改的結果,使行政的效能和效率不增反降。在民進黨“拼選舉”的訴求下,行政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個“選舉團隊”,勝選成為當局施政的主要目標。 

  最近“行政院會”通過“輕稅簡政”方案,被馬英九批評“有可議之處”,原因就是提出的時機不當。為了選舉開出這樣的支票,錢從那裏來?有沒有經過週詳的規劃? 

  社評最擔心的是,民進黨玩“公投”遊戲的結果,不但使臺灣的“外交”處境更加困難,也刺激對岸提高臺海情勢的緊張狀態。既然“入聯公投”是個未見其利,已見其弊的舉動,臺灣人民就應拋開這個迷失,應以務實而非務虛的行動,來展現臺灣的“主體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