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入聯公投”的貪婪野心成民進黨選舉包袱

2008年02月26日 09:25:00  來源:
字號:    

  儘管陳水扁執政的八年間在兩岸關係上翻雲覆雨、興風作浪,但始終無法改變臺灣的主流民意,維持現狀、和平發展,仍然是絕大多數民眾的企盼。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分析説,用弄巧成拙和作繭自縛來形容民進黨提出的“入聯公投”或許不夠貼切,但至少可以從一個方面揭示出這個由扁當局極力炮製並推動、旨在尋求“法理臺獨”的舉措,目前正令民進黨陷入尷尬的困境。尷尬局面的生成,不僅在於國民黨“返聯公投”的牽制,在於來自島外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逐漸認清了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實質。  

  無法擺脫陳水扁陰影

  上個月臺灣新一屆“立委”選舉,令民進黨大跌眼鏡的結果已經充分表明,扁當局的所作所為沒有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同,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正被越來越多選民唾棄。儘管陳水扁辭掉了民進黨黨主席,由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謝長廷接替,可“入聯公投”畢竟是陳水扁日暮途窮的傑作,其陰影至今揮之不去。

  臺灣“立法院”藍綠陣營勢力對比的懸殊,使得政壇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並改變了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的環境。民進黨要想維護其“入聯公投”的利益,要將其候選人送進“總統府”,不翻新花樣肯定是不行的了。“立委”選舉結束後不久,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曾與陳水扁會面,就是在這次會面之後,陳水扁放出風來,揚言必要時會提出“防禦性公投”。早前民進黨還主動提出要求,希望“立法院”能找到一個替代“入聯返聯”兩項“公投”的“公投第三案”。但是,就陳水扁的本質而言,在謝長廷根本沒有在實質上與扁切割的情況下,民進黨內部根本不可能産生或接受與“臺獨”內容相反的所謂“公投第三案”或“防禦性公投”。

  文章指出,民進黨極力尋找替代方案的原因主要在於:其一,在外界的強大壓力下,“入聯公投”過關的可能性並不大,大多數民眾並不贊成扁的“激進臺獨”路線,因為選民確實擔心,“入聯公投”如果通過可能導致可怕結果。故此,扁要改頭換面,找個第三者,來個新瓶裝舊酒的把戲,維持其欺騙性。其二,“入聯”、“返聯”兩個“公投”分散了投票的數量,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兩個“公投案”都不過關。而在這兩個“公投案”的基礎上製造出一個“公投第三案”,大有可能集中藍綠兩大陣營票源。在臺灣目前的情勢下,主張與中國大陸維持現狀的國民黨也不敢提出“反對加入聯合國”的主張,這就有了可以順水推舟的條件,這是借刀殺人。其三,在“大選”來臨之際,讓執政黨和在野黨在“聯合國”這個問題上有一個共識,很大程度上會模糊藍綠兩大陣營在中國大陸關係和“臺獨”問題上立場的不同特點,為民進黨的選情加分。總之陳水扁就是用他的一貫伎倆,變著法子來騙取選票,謀求他的一己之私。

  謝長廷終將被壓垮

  在藍營方面,對於政治對手提出替代方案的動機和目的有一認識過程。早前“立法院”新一屆“立委”尚未開鑼唱戲,王金平就已經忙得不亦樂乎,穿梭在藍綠之間,為所謂“公投第三案”穿針引線,不遺餘力地想要玉成其事。但國民黨已最後認定,除了“大選”與“公投”脫鉤,幾乎沒有迴旋的空間。國民黨的這一態度無疑是謹慎之舉、務實之舉,也使得民進黨的所謂“公投第三案”和“防禦性公投”胎死腹中。

  民進黨不顧一切推動“入聯公投”,扁為此一意孤行,完全是民進黨將一黨之私強加於臺灣大多數民眾利益之上的表現,是錯誤估計形勢,低估民眾智慧的結果。尋找替代方案的失敗,使得民進黨在剩下不多的時間裏,要重新背負“入聯公投”的沉重包袱,蹣跚前行。儘管謝長廷早前已經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出“一○○行動”計劃,呼籲“全民入聯”、“返聯公投案”都圈選同意,但這顯然只是一廂情願和不切實際的。

  謝長廷在接替民進黨主席後未能與扁作實質性的切割,將民進黨帶離“激進臺獨”路線,是致命的錯誤,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正因為如此,扁的魔影必將纏繞在他的整個“大選”過程,他所背負的“入聯公投”的包袱不僅沉重,而且最終會將他壓垮。

 

  文章最後總結,“入聯公投”是民進黨“激進臺獨”路線的典型和集中表現,是扁當局在臺灣政治發展上的核心內容,民進黨試圖尋求替代方案,並不表示民進黨在這方面有絲毫退讓和悔意,而僅僅是一個花招,一個奧步,是所謂權宜之計。倘若還如此貪婪自私,還不夠斷送“總統”之位麼?(崔寧)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