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慈善組織獲准進入大陸 用大愛感化兩岸

2008年02月29日 09:57: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黑白集今日刊文説,大陸批准臺灣慈濟功德會在大陸成立慈濟慈善基金會。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大陸的審批當然有政治思考,而正因有政治思考,此一事件更值欣慰。一、慈濟是“臺灣的良心”,北京接納慈濟,非但是被慈濟人感動,亦當是對於來自臺灣公民社會的正念善行之回應。二、北京接納了慈濟,亦不啻肯定兩岸交流應可在“人道”層次發展,而兩岸交流倘若能回歸併體現“人道”二字,未來前景即可有大福大慧的期待。

  慈濟的“二不政策”獲得北京的信任,亦即“不搞政治,不傳教”。這不但是慈濟在中國大陸持守的法則,甚至在臺灣亦大致如此。慈濟“不搞政治”,但他們做到了許多政府及政客做不到的事;慈濟人“不傳教”,但他們的正念善行廣被視為社會良心的典範。

  慈濟人的心中是“佛法”,表現的則是“人道”。在俗世中,“人道”高於政治,因而不搞政治,卻能補救政治,感化政治;“人道”也超越了宗教派系的界際,不傳教,而教理教義已在其中。如今,遍及全世界的慈濟之所以能超越政治、超越教派、超越國界、超越兩岸,正因慈濟已將“佛法”化成了“人道”。

  “大愛”是慈濟的標誌,但慈濟人很少把“大愛”挂在嘴邊,而是將“大愛”化作“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倘若所有的政客皆能將“視民如傷”也化作具體的“志業”,所有的僧伽亦皆能將“普度眾生”也化作具體的“志業”,“政治回歸人道/佛法化作人道”,那就不難體現一個“大愛世界/大同世界”了。

  慈濟不搞政治,但能不能感化兩岸政治? 

 

相關閱讀: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辦于臺灣花蓮;慈濟的志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 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國際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腳印”。 四十多年來,志業的發展始於慈善,繼以醫療,承以教育,終於人文,四大志業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慈濟的經費完全來自民間,志工也是各項服務方案的主要執行者,因此善款的使用得到最佳監督,獲得海內外社會大眾的信任與支援。

  慈濟基金會在1966年成立之初, 即由證嚴法師在花蓮、臺東等地舉辦貧民義診;1986年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建院,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慈濟醫院也長時致力於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的義診。

  1985年僑居各國的慈濟人,將慈濟志業延伸到海外,凝聚在地的愛心資源,推動濟貧救難等工作。自1991年因救助孟加拉國颶風重災,慈濟啟開海外救援工作起,至2007年底,累計援助了全球六十五個國家,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